民生为本绘就幸福底色
——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综述
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明霞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康养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社会福利普惠度显著增强……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幸福感”是我市民生领域的一个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民政事业持续深化“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踔厉奋发、接续奋斗,努力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全市民政事业顺利有序发展。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五一社区的孙某肢体一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低保、重度护理补贴、困难生活补贴等政策的享受,让30多岁的孙某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
“兜”住困难群体,“保”住基本生活。我市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职能,围绕救助的精准性、突出救助的扶贫性、体现救助的广泛性,形成了以低保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等专项救助为配套,以社会力量参与补充,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最低保障标准,并实现救助标准稳步提高,全市低保标准提高至目前784元/人/月,特困供养人员标准提高至目前12230元/人/年,照料护理标准分三档提高至1800元、3612元、5412元/年/人,实现了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康养模式创新发展
“我们这些老年人聚在一块吃饭、唠嗑,图的就是舒心。”野麻湾村80多岁的老人韩学信,提起村里的孝老饭庄赞不绝口。在野麻湾村,“孝老饭庄”是75岁以上老人每天必到的打卡地。这不仅解决了农村独居老人在家做饭、吃饭难的问题,也让外出务工的子女没有了后顾之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问题,我市积极探索并实现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副县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人性化、亲情式养老服务。70个居家养老服务网点覆盖全市城乡社区镇村,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医疗、文化娱乐、亲情陪护、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精准、便捷、高效的居家养老服务。该中心先后获得全国首届“敬老文明号”称号、全省第二届“敬老文明号”称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
整合31个城市社区综合服务场所,建设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阵地——日间照料中心。创建社区“幸福苑”示范点和互助养老“时间银行”品牌试点工作,城乡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100%。
推动康养医养深度融合,实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全覆盖,康乐寿医护养老院获评“甘肃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全面实现供养康复、医疗护理、休闲娱乐一体化服务。全市4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开通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六位一体”“五保障四优先”的健康管理服务。
参照城市“爱心午餐”补助标准,为农村老年人配送爱心食品,75岁以上老年人享受服务率100%。建设“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情”的孝老饭庄,打造老人愿意来、留得住,有获得感、幸福感的精神家园。织紧织密服务网络,设置镇村理发服务点、食品配送点、嵌入式幸福苑,“家门口养老”让农村老年人幸福满满。
社会福利普惠度显著增强
儿童关爱服务工作体系不断健全,残疾人福利工作成效显著,慈善事业蓬勃发展,让爱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
我市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制度,持续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孤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社会福利院集中供养标准提高至1470元/人/月,社会散居标准提高至1080元/人/月,从2020年1月开始,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了政府保障范围,享受和孤儿同等生活补贴待遇。
规范福彩运营,严格遵守“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福彩公益金发行宗旨,将公益金用于设施建设、养老服务、支持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积极开展“慈善捐赠月”“慈善情暖万家”等公益活动,搭建助医、助困、助学爱心平台,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慈善意识。
专项社会事务不断强化
社会事务全面提升,殡葬改革持续深化,区划地名稳妥推进。
常态化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流浪孩子回校园”等专项行动,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和救助寻亲网覆盖率达100%。
扎实做好“互联网+婚姻服务”行动,严格落实婚姻登记“预约办”制度,开展了离婚冷静期内对当事人婚姻危机进行干预。
持续深化殡葬改革,积极推动惠民殡葬和节地生态安葬,形成了文明节俭移风易俗新风尚。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项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我市民政工作者交出的温暖的“民生答卷”。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将坚定不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把民之所需作为政之所为,以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刷新着“民生温度”,为“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西部明星城”凝聚民心民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8月23日崇信:15分钟生活圈 让便民生活触手可及
- 2022年08月19日【新征程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特别报道·民生福祉】民生保障频发力 绘就幸福新蓝图
- 2022年07月20日【疫情防控·我在现场】居民生活井然有序 物资供应充足
- 2022年07月20日【疫情防控·我在现场】物资有保障 抗疫信心足——兰州市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