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文明实践齐聚力量 志愿服务共筑同心——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开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宣传教育活动

 2022/09/05/ 12:08 来源:每日甘肃网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全省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围绕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深入开展宣传宣讲、展览展示和志愿服务等系列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会议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一是精心谋划部署,推动学深学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后,围绕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省文明办及时下发了《关于在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宣传教育专题活动的通知》,认真安排部署,要求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各市州迅速行动,嘉峪关市、武威市印发通知部署工作,庆阳市、金昌市、白银市、定西市分别制定了《宣传工作方案》《宣讲工作方案》分解任务,其他市州和县(市、区)也纷纷以会议安排和领导批示的方式,系统谋划具体活动。各地实践中心、所、站立足实际,采取学习宣讲、讨论交流、宣传引导、实践活动等形式,把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各项任务有机结合、一体推进,不断推动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向纵深开展。

  二是强化精神宣讲,凝聚思想共识。各地实践中心、所、站充分整合利用各类宣讲阵地,深入挖掘各类宣讲资源,以专家宣讲团、百姓宣讲团、青年宣讲团、马背宣讲团等各类特色宣讲小分队为重要载体,以会议代表领学讲、党员干部带头讲、专业队伍深入讲、群众骨干自发讲为主要方式,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通过运用生活化场景、日常化活动、具象化载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宣讲活动达4.7万场次,让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使省党代会精神直抵群众心头,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兰州市安宁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高校联盟”作用,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开展宣讲;嘉峪关市“社区流动小讲堂”、永昌县的“小红花宣讲团”等一批特点鲜明、活动新颖的基层宣讲新形式,真正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基层“神经末梢”。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各地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阵地,在城区街道、居民聚集区、道路沿线、窗口单位等区域,通过张贴海报、悬挂横幅、布置展板等方式,让党代会精神处处可见、时时可感。各地深度融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以“甘肃文明网”“新甘肃”融媒体平台和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间为依托,着力营造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的舆论氛围,让老百姓在茶余饭后、田垄路畔,第一时间看到、读到、听到会议精神。通过短视频、H5等多种形式,融合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APP,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省党代会精神线上学习交流活动,让省党代会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会宁县通过“河畔好声音”直播间,持续开播多期省党代会精神学习专题,给群众真实传递“党的好声音”;靖远县运用新媒体矩阵,打造《巾帼心向党,喜迎二十大》《青春恰自来,我辈志高洁》等一批宣讲作品,受到群众点赞支持。

  四是借力文化活动,丰富宣传形式。各地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延伸范围广、宣传力度强、覆盖群众多的优势,积极拓展“宣讲+文艺”新模式,组织开展“奋进新时代·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歌唱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书法绘画等形式,鼓励乡土文化人才和民间自乐班围绕会议精神创排小戏小曲,以老曲调填新词的形式宣传宣讲省党代会精神,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信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山丹县利用“百姓舞台”文化活动,编排展演《这五年》《话发展》《喜迎二十大》等舞台剧,将省党代会精神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平凉市组织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奋力建设新平凉”文化惠民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引起广泛关注。

  五是深化志愿服务,推动精神落地。各地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载体,精心设计实践项目和活动主题,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喜迎二十大·志愿我先行”“六个100”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示范活动深入开展。甘南州结合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活动,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群众爱家乡、建家乡的深厚情怀;清水县持续深化“三提五讲一解决”活动,不断强化深入群众开展志愿服务的工作成效。5.9万志愿者深入群众身边开展家政服务、健康义诊、家电维修、环境卫生整治、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7万多次,受益人群达66万余人。通过深化志愿服务活动,真正把省党代会精神落实落地、落细落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