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乡村小工厂 铺就幸福路——静宁县大力发展乡村就业工厂(扶贫车间)侧记

 2022/09/29/ 15:59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胥富春

乡村小工厂 铺就幸福路

——静宁县大力发展乡村就业工厂(扶贫车间)侧记

  记者 胥富春

  静宁泓信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有的在缝制衣服,有的在整理加工好的服装,缝纫机工作的声音起彼伏响个不停。

  泓信公司是2007年成立的一家以生产制服为主的服装加工企业,现有仓库、宿舍与办公场地12间,各种缝纫机80余台,大型刺绣机一台、制被机一台。

  “我们的产品以校服、工作服、床上用品等为主。多年承接全县大部分中小学校的校服,受到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公司负责人王运赋介绍道,“此外,我们还承接中铁集团下属多个局、国家电网部分机构的工作服,东方航空地勤服等。”

  据了解,该公司年生产能力10万套以上,产值逾千万元,带动就业39人。2017年被认定为平凉市第一家扶贫车间,2020年被认定为乡村就业工厂。人社局根据公司安置建档立卡户人员情况,发放各种补助累计达20多万元。

  女工邹平霞说:“多亏有了服装加工车间,我每月能领到近3000元的工资。”邹平霞是这里的老员工了,她靠着这份收入撑起了自己的家,赡养着老人,抚养着孩子。她说:“自从在这里稳定就业后,每月拿着固定的收入,心底踏实了,现在孩子上大学了,生活更有了动力。”

  赵晓琴、赵虹、邹平霞先后于2007年至2011年进入公司,她们的孩子都于今年考上大学。这三位员工的老人都在七八十岁,她们在家门口务工,取得稳定收入的同时也照顾了家中老小。公司实行按劳分配、计件工资,多数员工月收入在2500至3000元之间,年收入最高的达4.6万元。

  “公司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我们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工厂+农户’的就业模式,带动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王运赋说。

  近年来,静宁县把发展、建设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作为全县就业帮扶的重中之重,按照发展县域经济,打造产业集群的思路,加大人财物投入,规范引导各类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健康有序发展。通过政府投建、东西部劳务协作援建、鼓励企业新建改建等多种方式,积极建办“厂房式、居家式、跟进式、安置式、电商式、合作社式、协作式”等不同模式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实现了全县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以上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原深度贫困村至少建成1个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的目标,全力保障群众稳定增收。

  全县建办集苹果贮运、包装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24个,帮助413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地稳定就业。在果品产业疏花疏果、套袋取袋、采摘装箱等用工高峰期间,实施“北劳南移”工程,每年吸纳季节性用工1.2万人,使企业、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农户成为苹果经济联合体。

  积极争取天津武清区、中国银河证券等单位帮扶资金819万元,建成以小杂粮加工为主的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10个,全县累计投入各类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建设资金1423.78万元。其中,原安镇蘑菇种植、三合乡润民小杂粮加工等帮扶车间,年产值均达到200万元以上,稳定吸纳就地务工67人,直接带动就业210人,间接带动种植业1100户3850人。

  针对城郊陪读人员增多的实际,建成认定工业产品加工类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11个,稳定吸纳就业870人。2020年7月挂牌认定的原安镇捷飞电子厂,利用当地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吸引外部订单,目前吸纳就业300余人,其中陪读家长近200人,人均月收入2600元以上。

  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建到村头,不但满足了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需求,而且激发了脱贫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帮助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问题。同时,又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出了一批农村创业“老板”和致富带头人,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