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我们这十年·特别策划】幸福攀升 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2022/10/18/ 08:09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李杨

乡村舞台跳起来。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今年患病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做手术花费6万多元,还是国家政策好,给我报销了5万多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天水市秦州区大门镇下街村村民张三保老人倚着炕边笑呵呵地和记者聊了起来。

  谈起现在的生活,张三保打开了话匣子,“我家共有7口人。我和老伴儿每月现在都能领到240元的养老金,儿子和儿媳今年去咸阳务工,村干部上门给我们宣传疫情期间外出务工补助政策,帮助我们申报了务工补助,两个人一共补助了800元。大孙子在西安上大学,镇上又帮助申请雨露计划补助3000元,还有两个小孙子一个在上初中,一个在上高中,学校也都有补助……这样的生活,还能不幸福吗?”

  “近年来,全镇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稳定在90%以上,群众收入逐年增长,2021年底人均纯收入10816元,近三年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655万元、养老金1300余万元,住院报销和医疗救助、参保资助资金800余万元,劳务输转5.4万人次,基本民生保障资金还在逐年提高,覆盖面还在不断扩大。”大门镇党委书记杨亮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门镇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村内凉亭里小憩。

  张三保老人近年来生活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折射着甘肃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办好民生实事,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城乡居民获得新实惠,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的巨大变化。

  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几十年来我省群众收入总体偏低,生活条件同其他省份相比也有不小差距。因此,我省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抓实稳就业、稳物价、促增收,兜牢民生基本盘,使群众过上了更有品质的生活。

  近年来,全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都在8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1%—3.5%之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0.9%—3.2%之间,均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

  数据显示,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年高于经济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7979元增加到2021年的36187元,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931元增加到2021年的11433元,年均增长9.8%。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12年的28.5平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35.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12年的24.1平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32.1平方米,分别增加7.0和8.0平方米。

  同时,我省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21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02.5万人,比2012年增加225.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387.9万人,增加166.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87.1万人,增加1970.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96.1万人,增加32.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50.7万人,增加121.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78.7万人,增加120.2万人。“一老一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养老服务设施覆盖95%的城市社区和55%的行政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93%。

  另外,医疗、教育、文化等事业有了长足发展。随着医疗改革落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从2012年的36.4%降至2021年的28.4%。2021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3%,比2012年提高15.3个百分点。

  甘肃是个多民族地区,56个民族都有分布,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6%。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了甘肃的历史。十年来,全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倾斜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多渠道促进民族地区群众充分就业,使民族地区发展条件、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从雪域高原到黄土高坡,从陇上江南到河西走廊,各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各族人民一心向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