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 武威篇】奋力谱写人水和谐共生新篇章——武威市河湖长制工作成效显著

 2022/10/15/ 09:3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金奉乾

奋力谱写人水和谐共生新篇章

——武威市河湖长制工作成效显著

重现生机的石羊河尾闾——民勤青土湖。

石羊河。 白发明

  红崖山水库是民勤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工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古浪河、金塔河、石羊河,如丝带环绕,一路汇集,奔向民勤绿洲;天马湖、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红崖山水库,像明珠散落,泽润武威大地。

  一河碧水焕发蓬勃生机,美丽河湖扮亮群众生活。

  十年来,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已成为新时代武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市将河湖保护作为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和生态大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感恩奋进、担当实干,在武威大地上谱写了人水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石羊河创建为全国第一批、全省唯一的全国示范河湖,建成金强河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全市国控、省控及重要水功能区,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长期稳定达标;武威市河湖长制工作连续4年考核为全省优秀;石羊河入选为2021年全国1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之一;武威市河湖管理中心被水利部评选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集体”……

  河湖管理保护大见成效

  河湖是生命的源泉,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武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统筹谋划,扛牢扛实政治责任,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加强河湖监管,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工作纵深发展,河湖长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河湖长的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体系,高规格设置河长制办公室。建立河长巡河、工作督察、考核问责与激励、“红黑榜”等17项制度,推动河湖管理保护制度化、规范化。实行“五抓”工作机制,落实管护责任。采取“八化”措施、“五动”方式,推行部门联合季度巡查模式,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采用“五步法”“六抓”方式,保障各级河湖长责任落实无“空档”。在全省率先建立河湖长述职制度,定期通报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把履行河湖长制工作职责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确保河湖长制工作落地落实。

  ——基础工作不断夯实。批复实施东大河、杂木河等14条河流和3座湖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完成79条河流范围划定,修订完善10条市级河流“一河一策”、开展海藏河、古浪河河湖健康评估,更新河湖长公示牌677块,开展7条河流、7座水库确权登记,建成示范河湖信息化平台,河湖治理保护能力有效提升。

  ——水资源管理取得实效。颁布实施《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严格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扎实开展六大节水行动,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构建全面深化节水的保障体系、制度体系、工程体系。建成高标准农田143万亩,农业高效节水面积达到252万亩,占灌溉面积的53.4%,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6%以上。全市用水总量由2016年的15.81亿立方米减少到2021年的14.87亿立方米。武威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10%以内。

  ——水污染防治持续深化。严格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强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完成县区污水处理工程改造升级,率先在全省实现县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7个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持续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尾菜处理、畜禽粪污与秸秆综合循环利用,农药利用率达到41%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2.3%,尾菜综合处理利用率达47.3%,均达到省里考核指标。全市国控、省控及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在Ⅲ类及以上。

  ——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强化河湖岸线管护、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依法整治河道乱占滥用、乱采乱建等历史遗留问题,清理河道垃圾5600余吨,拆除违建3.5万平方米,取缔非法排污口5个,河湖面貌显著改善。重点治理规划确定的民勤蔡旗断面过水流量目标连续12年稳定实现。干涸51年的青土湖水域面积达26.7平方公里,旱区湿地达106平方公里,地下水位由治理初的4.02米上升到2.91米。

  ——爱河护河意识深入人心。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世界环境日”,设立“河湖清洁日”“美丽天祝护水日”,通过举办美丽河湖摄影大赛、开展全面推行河长制五周年宣传广泛开展河湖长制、节约用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法规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活动。严厉打击违规取用水、危害水生态、影响水安全等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宣传教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已逐步形成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新风尚。

  天祝祁连冰沟河。

  河湖亮丽名片精彩展示

  武威发展的命脉在水,希望也在水。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通过一系列务实、有力举措,聚力打造生态河道幸福河湖,全力守护一河碧水,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正在武威大地上徐徐展开。

  2019年11月,石羊河被水利部遴选为全国第一批17个拟建示范河湖之一。武威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石羊河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6大类40项具体任务。将西营河、金塔河、海藏河、石羊河干流、外河5条河流,天马湖、海藏湖、青土湖3个湖泊和西营、红崖山2座水库纳入建设范围,全力打造“五河三湖两库”生态示范河湖长廊。编制《石羊河全国示范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完成5条河流(段)、2座水库、3个湖泊划界工作,建设智慧水利石羊河示范河湖信息化平台,不断强化河湖空间管控,提升河湖治理保护能力。2020年11月,石羊河全国示范河湖建设通过水利部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批、全省唯一的全国示范河湖。探索形成河湖城市亲水宜居—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环境控制区、尾闾生态恢复区深度融合治理模式,为全国内陆河干旱缺水区河湖管理保护及河湖长制工作提供了珍贵样板。

  为进一步巩固示范成果,拓展示范效应,复制推广“石羊河模式”。根据武威市其余市级河流现状条件,每年选取2条河流创建市级示范河湖,建成古浪河、金强河市级示范河湖,探索形成西北寒旱区水源涵养示范区、动植物保护实验区、人水自然和谐共生先行区深度融合新模式,为河西内陆河流域示范河湖建设提供了典型样板。“十四五”期间,市级河流将全部建成示范河湖,逐步扩展到全市所有河流,努力建立起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全面提升河湖品质,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全域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扎实推进

石羊河蔡旗断面三水相汇,泾渭分明,美丽壮观。

  守护一方碧水,共享河湖安澜。武威市在全省率先发力,全力推进全域美丽幸福河湖“五赋两转一打造”创建工作,全面吹响了创建美丽幸福河湖,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今年5月,天祝县庄浪河美丽幸福河湖建设通过省水利厅验收,探索建立“3895”河湖管护模式,建成集“美丽河湖、生态旅游、美丽乡村”为一体的民族团结新模式,形成了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联控联调、保障有力的多方位供水网络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积极开展杂木河、柳条河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示范引领武威市河湖治理保护工作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为深入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全面落实省总河长6号令要求,武威市委市政府积极安排部署,制定《武威市美丽幸福河湖“五赋两转一打造”实施方案》,今年8月正式印发实施。

  河湖“五赋”(赋魂、赋文、赋美、赋能、赋制)“两转”(有名有责转向有能有效)“一打造”(打造武威市全流域幸福美丽河湖),聚焦水文化、水内涵、水品质,改善水环境,着力打造水安于民、兴于业、美于村、富于民的美丽幸福河湖样板,把武威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美丽幸福河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实现美丽幸福河湖和谐永续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

  ——赋魂。赋予河湖个性特色和精神特质,彰显和弘扬河湖品质。挖掘梳理河湖历史沿革、流域面积、径流量等基本情况,全面反映河湖的水文特性和人文历史,以文化为魂,展示河湖最本质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内涵。

  ——赋文。赋予河湖丰厚文化元素,弘扬河湖文化。立足当地人文历史、自然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提炼河湖文化、治水精神、地域人文、特色风貌等流域特色亮点,打造河湖宣传平台,展示美好人文环境。

  ——赋美。赋予河湖完整全面的自然形态,保护河湖原真性、系统性。通过河湖管理范围划界确权、清理妨碍河道行洪障碍物,实施河道治理项目等措施,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防治水灾害,打造“有河有水、有鱼有草、鸟语花香、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

  ——赋能。赋予河湖生态功能、防洪功能、文化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等,让河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恢复河流通畅行洪自然属性,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挖掘河湖潜能,实现永续利用。

  ——赋制。赋予河湖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推进河湖长制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建设。建立健全河湖管护组织机制、管护机制、责任体系,推动河湖管理保护扎实有效,河湖空间管控秩序良好,河湖法治建设成效显著。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威市将持之以恒担负起河湖管理保护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力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恪尽职守、担当作为,为建设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