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014年6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等技术手段,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汩汩绿色电能,点亮中国能源转型之光。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联合河北、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宁夏六个省区党报及其新媒体,共同推出全媒体报道,以文字、图片、视频、海报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七省区近年来在开发建设新能源基地、加快能源转型,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新实践、新经验、新进展。
视频|风光中国·甘肃篇
甘肃 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金秋十月,甘肃电投集团金昌河清滩30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在河西堡镇北22公里外的金昌市区,由甘肃电投集团建设的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里,国家北斗导航数据服务甘肃分中心加紧建设,一条“云、存、算、智”一体运营的数据信息产业链正在拉长做深,并有力实现“绿电”就地消纳。
作为甘肃省“新能源”和“数据信息”两大产业链链主企业,甘肃电投集团把绿色能源生产和绿色产业集群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物联网智能控制体系,推进风电、光伏、储能有机协同融合,源源不断用来生产零碳产品和服务,零碳工业园区的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这是甘肃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甘肃近年来立足资源能源大省和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努力培植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动能。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甘肃已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张掖、金昌、武威、酒泉四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通渭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截至9月底,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3258万千瓦,占比达到50.01%,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
甘肃境内特高压输电线路。(资料图)
甘肃风光好,绿电送全国。
甘肃是“西电东送”重要输送通道,4条特高压直流横贯东西,19条省际750千伏线路与陕青宁新四省区相连。近年来,甘肃加快构建送端电网,全力推动特高压建设,通过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交易平台,电力外送至21个省区市。2022年7月底,甘肃成为国家电网内首个实现电力交易全年按日不间断连续运营的省份,新能源企业进行电力交易更加灵活便利,进一步促进甘肃新能源行稳致远。
甘肃紧盯“双碳”目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一手抓新能源开发建设管理运营,一手抓新能源产业发展,使能源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产业构建的重要牵引。
新能源企业闻风而动,追光而进。
去年以来,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进武威九墩滩2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的新型产业模式,让7400多亩荒沙地实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
甘肃电投集团联合省属企业加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建设,推进西北最大的调峰火电项目常乐电厂建设,每年可带动400亿千瓦时电能输送至华中地区。
酒钢集团西部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淬炼风、光电两大系列产品,“酒钢西重”牌风电塔筒走向全国市场。
兰石集团加快推动由传统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向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拓展转型。今年上半年,兰石集团重装公司取得新能源领域订单15.31亿元,同比增长165.61%。
目前,省属企业在新能源发、输、变、配、用、储等领域已具备制造与服务的优势,正构建“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格局。
今年,我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新能源千亿级产业链”决策部署,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着力推进一批重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落地。
敦煌光电产业园区内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斌银
截至9月底,酒泉市正泰、阿特斯光伏组件、中复碳芯电缆、西安中车、东方电机风电发电机、江苏华纳机舱罩等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宝丰集团多晶硅上下游协同项目、西部重工法兰生产、广东欧昊高效异质结电池等一批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金昌、武威、张掖等市州也分别围绕储能产业、光伏治沙、制氢产业开展招商引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
当前,国家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布局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的政策,为甘肃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甘肃统筹解决消纳、外送、调峰、并网、产业等相关问题,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在持续提升酒湖直流工程外送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实施“陇电入鲁”“陇电入浙”“陇电入沪”工程。全面提升储能调峰能力,编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规划站点27个、总装机规模3350万千瓦。全面提升就地消纳能力,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培育壮大新能源制造业、大数据产业、现代绿色高载能产业,推进“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迈进,真正实现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变。
河北 “风光”无限 “绿电”生金
视频来源:河北日报
河北日报记者 冯阳
9月22日15时,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鉴衡实验基地,启动按钮按下,国内首台最大单机容量陆上风力发电机组一次并网成功,标志着我国陆上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实现新突破。
这是哈电风能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机组,单机容量功率范围涵盖6.75MW至8MW。“张北地区拥有充足的风力与光能,为我们新机型风场试制提供了绝佳应用环境。”项目负责人高贤慧说。
高空之上,巨大的风轮叶片迎风旋转。一般风速超过每秒3米,风电机组就能将风能转化为电能。高贤慧介绍,新机型单台机组预计年上网电量达到2600万千瓦时,相当于1080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可供一辆新能源汽车绕赤道行驶5550圈。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我国华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015年7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由此肩负起为国家推进能源革命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突破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
7年多来,张家口强力推进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目前,华能、大唐、华电等发电企业纷纷布局张家口,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2505万千瓦。“风的故乡、光的海洋”已成为张家口新的代名词。
然而,在清洁电能领域,仅仅解决发电还不够。由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特征,使得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成为世界性难题。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这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被交口称赞的故事,也是张家口突破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难题的样本。
张家口绿色电力如何输往北京?破题的密码就蕴藏在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中。
该工程投运两年多来,通过将张家口大规模、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多点汇集,形成稳定可控的电源,每年可向北京输送140亿千瓦时的绿电,相当于北京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年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
同样投运两年多的,还有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利用特高压电网,张家口市可以把清洁能源输送到包括雄安新区在内的京津冀和华中负荷中心。今年1至8月,张家口已向雄安新区输送108.51亿千瓦时的绿电。
在国内首创“政府+电网+发电企业+用户侧”四方协作机制,开展绿电市场化交易;形成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等多种规模化储能技术示范……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勇于探索,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提供了诸多可推广复制的经验。
一个个攻坚奇迹、一次次破冰之举。张家口强力推进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成为河北加快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河北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打造“发、输、储、用”全产业链条。
规模开发成效显著——着力打造张承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唐山、沧州、沿太行山光伏发电应用基地,推进张家口、承德、唐山等地风光电集约开发利用。截至2022年8月底,全省风光电总装机6109.6万千瓦、居全国首位。今年1至8月,全省新能源发电量743.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32.1%。
消纳能力大幅提升——在建成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以及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同时,加强新能源储能建设。全省在建抽水蓄能规模740万千瓦,其中丰宁抽水蓄能规划装机360万千瓦、被称为“超级充电宝”。2021年,河北风电、光伏消纳利用率分别达到95.4%、98.2%。
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十三五”期间,全省新能源累计发电量达2300亿千瓦时,替代6900万吨标准煤,分别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约1.8亿吨、8.9万吨、8.2万吨。新能源产业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全省42个国家级贫困县共建设光伏扶贫项目3249个、392.3万千瓦,帮助29.1万户贫困人口脱贫。
大美青海“风光”好
视频|风光青海(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日报记者 咸文静
今年6月26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发电园区与龙羊峡水光互补发电站正式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
作为青海省重点建设的两大新能源产业基地之一,海南州已建成和在建清洁能源装机容量为2794万千瓦,形成了水、风、光、储、地热“五位一体”的清洁能源发展模式。
这不是海南州的“好风光”第一次获得关注。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深蓝色的光伏板下,时而悠闲吃草、时而追逐奔跑的“光伏羊”也曾刷爆朋友圈。其实,无论是创造全球之最,还是“板上发电、板下牧羊”,从增速奔向提质,发展不仅仅在海南州。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是三江之源,拥有得天独厚的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87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五,黄河上游是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水电调节性能十分优越;光伏资源理论可开发量35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二,且光伏发电成本全国最低;风能技术可开发量7500万千瓦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低风速风电开发潜力巨大;1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广袤土地,新能源开发优势显著。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区。青海日报记者 张鹏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提出“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2021年考察青海时进一步明确“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更高目标。全省上下着力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储能多元打造。截至2021底,全省电力装机达到4286万千瓦,较2012年(1454万千瓦)实现大幅增长。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0.83%,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1.36%,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青海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426.7亿千瓦时,占全省总发电量的84.8%。其中,新能源发电量212.6亿千瓦时,占比42.3%;新能源日发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的天数为138天,新能源日发电量超过水电的天数为96天。
今年6月25日至7月29日,青海开展了为期35天的“绿电5周”活动,使用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供电,实现了生产生活用电碳的“零排放”。连续六年举办绿电实践活动,持续打破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也是青海省基于优良的能源结构、着力推进清洁低碳消费转型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青海750、330千伏骨干网架得到进一步优化完善,农网改造和巩固提升为农牧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电力保障。建成青豫直流特高压外送通道,是全国新能源占比最高的特高压工程。清洁供暖示范县建设试点扩面,农牧区群众实现高效清洁用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达29.3%,全国第一。
近日,中车海西州新能源装备制造零碳产业园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青海省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齐全的风电光伏装备产业集群基地。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柴达木盆地。凭借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优势资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清洁能源企业在这里集聚发展。如今,不仅格尔木东出口、乌图美仁、德令哈西出口3个清洁能源基地已初具规模,海西州还利用钠盐产业基础优势,发展大规模熔盐储能项目建设,大幅度提升储能时长,突破发展瓶颈,打造多元协同高效储能体系。通过积极开展抽水蓄能电站、规模运输电网等建设,构建了以长时储能、多能互补为支撑点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
十年来,青海全力打造能源资源“金色名片”,黄河上游水电基地规模持续扩大,集约化、基地化开发水风光资源,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海南、海西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全面迈上千万千瓦级,光伏扶贫建设成效受到国家高度肯定。
内蒙古 无限“风光”在北疆
航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光伏发电领跑奖励激励基地。内蒙古日报记者 孟和朝鲁
内蒙古日报记者 康丽娜
金秋十月,碧空如洗。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草原上,一座座风机如长龙矩阵,高耸入云,一片片风叶迎风转动间,绿色能源从这里源源不断输出。
这样的风电场,是内蒙古大草原上随处可见的“风光”。
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发展基地之一。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94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1%。
近年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8月底,全区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5673万千瓦,居全国第三,占全区电源总装机的35.9%,其中,风电装机4172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光伏发电装机1455万千瓦、居全国第九;新能源发电量834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7.2%。新能源已成为自治区能源供给体系新亮点。
今年以来,内蒙古抢抓“双碳”机遇,将新能源作为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的主抓手,全力谋划布局、推动落实,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方面,全力推进四大沙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布局建设,四大基地项目共配置4800万千瓦新能源开发规模。积极推动已纳入国家第一、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项目建设,目前,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2020万千瓦已全部开工,第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1188万千瓦已陆续落实投资业主,正在开展前期核准(备案)工作及开工前手续办理工作。并于近期拟新增1170万千瓦新能源大基地项目上报国家。
在推进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方面,为充分发挥新能源发电成本优势、绿色附加优势,降低电网消纳和调度运行压力,实现新能源自发自用、自我调峰,自治区创新提出新能源开发利用6类市场化模式,制定出台了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制氢一体化、燃煤自备电厂可再生能源替代、园区绿色供电、火电灵活性改造、全额自发自用等6个实施细则,以市场化方式为新增产业项目批量配置、集中布局建设相应规模的新能源,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比例消纳。目前,全区储备的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规模超6800万千瓦,近期可陆续批复实施2000万千瓦左右。
优化产业结构,打造风光氢储全产业链体系。以产业链一体化为核心,以风光氢储四大产业为重点,突出产业链招商,以能源基地建设和多场景应用为牵引,打通上下游、构建产业链,实现新能源产业从单一发电卖电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提升新能源产业价值链,打造全国乃至国际新能源产业高地。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通辽市统一规划布局全产业链装备制造基地,制定了风电、光伏装备制造产业链全景图。截至目前,全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完成投资446亿元,完成年初计划投资目标的95%,新能源装备制造已成为能源领域投资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先后引进天合光能、海得新能源、协鑫电气、圣钒科技等20余家企业落地,目前已形成风电整建制配套能力420万千瓦,光伏组件供给能力500万千瓦。
无限“风”“光”在北疆。自治区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除了已开发并网、在建和已批复待开发的资源外,考虑生态红线、土地资源和草原等约束性条件,重点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布局新能源项目开发,全区还有超过10亿千瓦的新能源技术可开发量。
另据《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目标,“十四五”期间,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要达到1.34亿千瓦以上,其中风电 8900万千瓦、光伏发电45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燃煤火电装机规模,新能源发电量占自治区总发电量比重超过35%。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占全部新增装机的比重超过60%,成为新增装机的主力。
新疆 绿能强基保供
视频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陈蔷薇
新疆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近年来立足实现“双碳”目标,坚持绿色发展引领,加大科技创新,加快国家“三基地一通道”建设,实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能源基地建设“快”
9月28日,包括“疆电入渝配套电源”“西气东输四线”等重大标志性工程在内,前三季度新疆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88个,总投资2.5万亿多元。
前三季度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清单中,不少是风电、源网荷储、光伏示范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
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新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最优选择,也是全国能源一盘棋指导下的历史重任。
新疆具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沙漠、戈壁、荒漠等土地资源优势。尤其是风能资源总储量8.9亿千瓦,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15.4%,居全国第二。太阳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40%,居全国第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包括新疆在内的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
立足建设国家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新疆新能源开发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底,新疆已集中建成1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哈密)和8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集聚区,初步实现了新能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
服务全国大局“畅”
10月14日,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完成10天的停电检修后重新启动,恢复向华东地区送电。这条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把新疆电力源源不断输送至其他省份,其中三分之一为新能源电量。
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疆电外送第三条直流通道——哈密至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煤电项目正在抓紧施工。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电力处处长陈磊表示,这一通道输送新能源电量占比将超过50%,对于促进新疆清洁能源高效开发,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清洁能源消费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国家大型清洁能源基地,这些年来,新疆不断加强外送通道建设,提升新能源输送比例,服务好全国能源供应大局,让更多省份用上新疆清洁能源。
目前,新疆已建成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一、第二通道、吉泉直流、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两交两直”外送通道格局。
新疆大石门水利枢纽工程。新疆日报记者 苏鑫
清洁低碳惠人民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优化是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清洁用能的消费导向,不仅为能源发展提供了新驱动,也为各族群众享受天蓝水绿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英吉沙县村民麦麦提敏·萨伍提家的生活因为能源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冬天取暖不再烧煤或木柴,而是使用上了清洁的电暖气,家庭收入也因为建成的光伏扶贫电站,每年能拿到几千元的分红。
“这些房顶光伏电板发的电,全都卖到电网了,我们也多了一笔收入。现在做饭、取暖也都是用电,房间再也不会被煤熏黑了。”麦麦提敏乐呵呵地说。
2019年至2021年,南疆煤改电一期工程的实施,让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三地州89.2万户农牧民告别了“伐薪烧炭”的传统生活方式。该工程完工后,每年可节煤178.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63.8万吨、二氧化硫1.52万吨、氮氧化物1.32万吨。
2022年,新疆启动了煤改电二期工程,2022年—2024年间将惠及43个县(市、区)、439个乡(镇)、3896个村和76.61万户居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高,由2012年的5.8%提高到2021年的14.4%,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
宁夏 “风光”这边独好
宁夏水上光伏站。(宁夏日报供图)
宁夏日报记者 杨晓秋
一只灰白相间的飞鸟在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投下身影,它的翅膀下,一万余片光伏板微微上倾,迎向阳光。
“西湖”,是人们对宁夏灵武市马家滩镇境内一处矿井疏干水聚集湖的代称,位于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公司宁东电厂以西的毛乌素沙地边缘。平铺在水面上的,是宁东电厂占地约300亩的3×5.98兆瓦漂浮分布式光伏电站。
“在宁东基地,这种由矿井水形成的湖泊存在多处。这种水域是煤矿排放的高盐尾水,腐蚀性离子浓度高。项目的浮体材料和结构均选用的是高强度、高耐腐蚀材料,可以有效抵御侵蚀。”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公司宁东电厂董事长于洪泽介绍,西湖漂浮电站虽然规模不算大,但是它的建设,为在更多矿井疏干水域建设光伏电站、盘活闲置区域起到了实验示范作用。
处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过渡地带,宁夏蕴含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以及建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的基础条件。能源储备充足,煤炭、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富集互补,是宁夏坚定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强大“底气”。
2012年7月,宁夏获批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锚定“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新能源发展探索有益经验”这一目标,将发展新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的主攻方向,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风光火打捆外送、新技术应用示范、新能源服务民生、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通过本地消纳和跨区外送两条途径实现风电、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
宁夏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中卫市沙漠光伏产业园里,6.5万亩光伏组件在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上产生一度度绿电;
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的78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里,一份绿色动能在等待“激活”;
全区首个光伏全产业链项目——宁夏润阳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及5GW高效电池项目建设现场,对未来“风光”的美好愿景写在建设者们的脸上……
十年创建之路,宁夏新能源产业一路从高歌猛进、挟风光疾驰,到如今,已是新能源装机近3000万千瓦、被国家列为第一批绿电交易试点省份的“绿电大省”。探索走出了一条由粗放利用向节约集约转变、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换、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能源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之路。
截至目前,全区新能源装机居全国第七,新能源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46%,居全国第三,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3%,居全国第二。全区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累计装机分别达80.6万千瓦和36万千瓦,位居西北地区前列。同时,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7.5%,居西北第一。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达到2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作为国家“西电东送”重要送端省区、枢纽节点,累计外送电量突破500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电量年度占比超过20%。
西藏 风生水起 动力无限
视频来源: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记者 张尚华
深秋的西藏天高气爽,阳光闪烁的山脚平地里,太阳能光伏板熠熠生辉;随风而起的雪山湖谷间,风力发电机傲然挺立;峰峦叠翠的峻岭中,高效能的水电站安全运转……十年间,在这片风景如画的雪域高原上,绿色发展迸发出巨大活力,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十年来,西藏切实把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源源不断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俗称“日光城”的拉萨,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重要的能源。
在达孜区邦堆乡林阿村的山沟里,一排排光伏板呈矩阵排列,像向日葵一样追随着太阳。
这一占地1600余亩的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节约32740吨煤,还大量减少了碳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大大优化了能源结构。
不光拉萨,放眼全区,西藏平均每天日照时长达8小时,全年艳阳高照时间达300天,年日照时间居全国首位。
西藏光伏可开发规模超7亿千瓦,资源丰富、出力稳定,利用小时数达1500—2000小时/年,尤其阿里、日喀则、山南、那曲等地最为丰富。
广阔的连片土地、优质的资源禀赋为集中开发创造了条件。
日前,西藏最大的光伏保供项目——那曲色尼区12万千瓦光伏发电电力保供项目正火热建设,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2.47亿千瓦时,将有力填补西藏用电高峰期电力缺口。
昌都市“光伏14万千瓦+储能14万千瓦时”项目近期也得到自治区发改委批复。其中,江达片区配套送出线路部分——昌都市新能源110千伏送出工程,计划今年11月投运。
清洁能源是西藏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显示,西藏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74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一。
得益于丰富的水能资源,近年来,多个水电站在“世界屋脊”陆续投产发电。藏木水电站首台机组于2014年投产发电,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51万千瓦;装机容量36万千瓦的加查水电站于2020年年底全部投产发电;投资122亿元的大古水电站是西藏在建规模最大的内需水电项目,2021年5月首台机组发电……
这有效解决了西藏电网电力供需矛盾,切实提高了西藏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电力保障能力。
数据显示,“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自2011年底投运以来,双向累计输送电能160.8亿千瓦时,其中,西藏水电外送66.8亿千瓦时。
如今,西藏丰水期电力外送进入常态化,形成了每年冬春季“青电进藏”、夏秋季“藏电返青”的规律特性,优化了中国西部地区清洁能源资源配置。
自2015年首次实现“藏电外送”以来,截至2021年已累计完成清洁电力外送超过91亿千瓦时,不仅助力西藏清洁能源大规模消纳和受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为西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接续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西藏风电也迎来较大发展空间。
2021年12月22日,海拔5158米的世界最高风电项目——西藏措美哲古分散式风电场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创造了高原风电建设史上的奇迹。
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雪山湖谷纵横,大小山脉连绵起伏,这里风力资源极为丰富,是天然的风能发电宝库。
作为国家超高海拔风电科研示范项目,措美哲古风电场对探索解决高海拔风能资源特性、地理特性、气候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十年来,推进西藏清洁能源科学开发,已成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也是西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自治区发展规划,西藏将着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区“一基地、两示范”,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发挥独特作用、贡献重要力量。
“十四五”期间,西藏清洁能源发展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根据规划,2025年西藏水电建成和在建装机容量突破1500万千瓦,加快发展光伏太阳能、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10月19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甘肃省代表团热议中国式现代化
- 2022年10月18日视频|聚焦党的二十大·特别策划《旗帜引领》
- 2022年10月18日二十大时光丨我们见证: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全媒报道(二)
- 2022年10月18日【二十大时光·回响】满怀信心向未来 好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