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市着力抓“粮改饲”,打造出了一条“农牧结合 种养循环 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新路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平凉是我省草食畜牧业、果品、蔬菜的重要产区,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具有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独特优势。
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复函省农业农村厅,同意平凉市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试点期为3年。
“饲用玉米种植—秸秆加工利用—肉牛养殖—有机肥加工利用—绿色果蔬种植”“畜禽养殖—有机肥还田—粮果菜种植”“畜—沼—果”……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平凉市围绕打造牛果互促、种养循环、绿色高效、品牌强农,全链条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全方位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全要素促进资源环境节用保育,因地制宜探索推行各种生态循环闭合模式,加快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工作起步扎实、开局良好。
全面发力 系统部署开好局
“坚持农畜结合、粮饲兼顾、种养平衡、集约高效,加快建设黄河流域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形成‘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模式,构建串点成线、织线成网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平凉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新路子。”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复函收悉后,平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安排、全面部署,把建设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作为今后五年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之一。
——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试点的组织实施和协调推动工作;
——修订完善并印发《平凉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2021-2035)》,制定《平凉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提出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做强产业为核心,着力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环境节用保育“三项任务”;
——全面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标准体系、新型农业经营管理体系、质量环境监管体系“四大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和全循环链,整市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方案很快付诸行动,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如火如荼有序推进。
“我们将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实现农业结构更加优化、优势特色产业链条更加完备、农业生态与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大幅提升的目标,全面形成资源节约高效、投入减量增效、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平凉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于灵才说,各县(市、区)结合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制定方案、细化目标、强化保障,试点各项工作已迅速启动实施。
绿色兴农 产业融合显成效
金秋时节,在静宁大地漫山遍野的苹果园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静宁苹果”之所以名扬天下,与近年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走绿色果品高产高效发展之路密不可分。
作为全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静宁县苹果种植面积达80万亩,年产量达100万吨,全年有机肥需求量达50万吨以上。
为有效解决有机肥需求量,近年来,静宁县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有机肥生产等延伸产业,促进循环农业和产业互通融合发展。目前,全县肉牛存栏10.8万头,年产粪污废弃物达120万吨左右。
位于静宁县甘沟镇的昊康牧业有限公司,正是产业融合、循环发展的典型代表。
“公司集肉牛繁育养殖、有机肥生产加工、废物循环利用为一体,走出了‘饲草种植一肉牛养殖一肥料加工’的产业链循环发展路子,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公司董事长尹喜生介绍。
走进昊康牧业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忙着加工青储玉米饲草。
“我们仅在饲草订单上就带动19个村3000户农户种植优质饲用玉米2万亩,户均较种植传统籽粒玉米增收8000元以上。”昊康牧业副总经理尹贵平介绍,目前企业的养殖规模达到1.2万头,成为平凉红牛产业链主企业,已形成饲草供应链、养殖生产链、有机肥循环链。
近年来,平凉市坚持以工业化、园区化思维推动农业发展,持续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全力实施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4个农业重点产业链,跨乡连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近日,“平凉红牛”“静宁苹果”2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34户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
循环利用 科技助力提质效
走进泾川县汭丰镇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核心示范区大棚,热浪扑面而来,一个“庞然大物”发出阵阵呼呼声,与其连接的输送带贯穿整个大棚。
“这是秸秆生物反应堆,正是有了这项技术,大棚温度能达到近30℃。”东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润祥介绍,秸秆生物反应堆释放热量,能提高地温和气温,有效促进植物生长。
不仅如此,反应堆里的秸秆和有益微生物经过发酵能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蔬菜产量和品质提高,真正实现了绿色无公害。
近年来,平凉市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集成推广绿色增产品种和技术模式,加快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工程建设,落实“粮改饲”65.5万亩,推广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109万亩,累计建成秸秆燃料化生产基地4处、规模化秸秆饲料加工企业20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地膜覆盖技术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能使农作物产量提高。然而,地膜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收益的同时,废旧地膜如何科学使用和利用也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做到科学回收利用,让旧膜变废为宝,平凉市依托农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回收加工企业,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同时,积极开展可降解生物膜试验示范工作,在泾川县、灵台县试验示范可降解生物地膜2000亩。
在庄浪县兴盛废旧农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回收的废旧农膜堆成了小山,加工处理车间正开足马力生产,一堆堆废旧农膜变成了一袋袋聚乙烯颗粒。
据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杨强军介绍,“依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项目,庄浪县建成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工企业2家、回收网点19处,覆盖全县18个乡(镇),整体形成了‘加工企业龙头带动、回收网点包片清收、乡(镇)辖区责任包干、农业农村部门全程监管、项目资金补贴扶持’的模式。”
在抓好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工作中,平凉市持续加大中低产田、撂荒地改造整治力度,新建高标准农田18.05万亩、高效节水管灌农田0.17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达到178.6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4.2%,累计整治撂荒耕地33.99万亩。
“我们将以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为方向,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扎实开展牛果菜薯药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聚力推动农业重点产业链上规模、增量级,着力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体系。”于灵才表示,到2024年,全市生态循环农业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建成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
静宁县迎来苹果丰收。
崆峒区加快粪肥还田地,“循”出种养绿色路。
灵台县绿源同业生物质颗粒加工厂将农村废弃的木材、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垃圾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处理后,变成生物质环保颗粒燃料,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在泾川县汭丰镇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核心示范区大棚里,一排排辣椒长势喜人,正在工作的秸秆生物反应堆释放热量和二氧化碳,有效促进植物生长。
静宁昊康牧业加强对牛棚的实时监测。
在静宁昊康牧业有机肥厂整齐摆放的有机肥。
昊康牧业饲用玉米青贮现场。
庄浪县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了耕地质量等级。
灵台县通过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庄浪县兴盛废旧农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废旧农膜回收现场。
饲用玉米全株青贮现场。 刘众 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10月14日靖远:厚植生态底色 绘就绿色画卷
- 2022年10月13日发展特色生态养殖 舟曲着力推进乡村振兴
- 2022年10月11日守好“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刘家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综述
- 2022年09月28日永靖县1.2万亩高原生态蔬菜喜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