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环县 做好粮食安全“大文章”

 2023/01/31/ 08:20 来源:陇东报 记者 李文 杨蕊

环县 做好粮食安全“大文章”

  陇东报记者 李文 杨蕊

  环县作为农业大县,紧盯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均粮食产量超过40万吨。在牢牢端好饭碗的同时,还在果蔬肉蛋奶上集中发力,大力发展草羊产业,健全种养加销一条龙的羊肉、羊奶等产业体系,为中国饭碗增添了丰富的“营养元素”。

  农田是农业发展之基,环县作为旱作农业的主产区,拥有300多万亩的耕地。多年前,环县耕地大多为陡坡洼,是典型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种了一料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是当地群众对农业生产无奈的“戏说”,也是真实写照。

  十年九旱的环县,农业仍然是当地群众的一项主要产业。变“三跑田”为“三保田”,最直接的措施就是修梯田。

  环县人祖祖辈辈都为修梯田忙碌着。20世纪中期,环县就组织人力修梯田,人挖、肩挑、手推车推,以工分论进展,一个村一年修10多亩梯田,群众都视之为宝,土粪、草灰等都施到平地里。

  20世纪90年代,环县逐渐推行机械修梯田,项目支持较少,需要农户自筹部分资金,一些群众卖羊、卖牛来修梯田。随着环县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日益增多,形成了老虎沟、许掌、张塬等多个坡改梯项目示范点,环县梯田以年均超过10万亩的速度迅速增加。

  近年来,环县又相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适应现代化、大型机械化作业。天池乡立地条件差,该乡通过水保、坡改梯等项目,全面推进梯田建设,全乡梯田达到9.8万亩,人均超过5亩。为了适应大型农业机械作业,2022年,天池乡7个村又实施了1.7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配套建设田间道路等,老百姓的“饭碗田”又多了一重保障。“以前的梯田只能用小型农机耕种,有些地块机械还到不了。如今,这高标准农田地块大,田间道路宽,以前人力需要两三天的活,现在用农机一天就可以干完。”曹李川村党支部书记高永明说。

  据环县农业农村局统计,目前,全县梯田面积达到250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近100万亩。

  环县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县,祖祖辈辈都是单家独户的耕作,种植的农作物也不成规模,加之农村从事农业劳作的大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面对诸多农业发展瓶颈,环县积极创新发展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成为农业发展的新主体。

  甘肃万佳农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是环县优质小杂粮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龙头企业,连续多年来在县内流转耕地2万多亩,种植红花荞麦、苦荞、燕麦等当地特色杂粮,并通过企业深加工后销售到全国各地。“流转的土地大多为举家外出务工户、留守老人户的梯田,既不让耕地撂荒,也为群众增加了一些流转费用和务工费用,还增产了粮食。”该公司负责人许清云说。

  合道镇尚西坪村300多户群众,其中有60多户举家在外创业,面对耕地无人耕种的现状,该村村民赵广杰积极沟通衔接,流转了村内600多亩耕地。2022年,他一次性种植500多亩苦荞和60多亩玉米,产量超过130多吨,这让他第一次成为了“庄稼大户”。

  “往年都是种自家的几十亩耕地,外出务工地荒了,在家耕种收入又不高。”赵广杰说,“少种不如多种,现在村里的耕地都平整了,机械化耕种也很方便。有些活还可以雇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来干,既增加了粮食产量,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据统计,目前,环县拥有5个种植龙头企业、224个种植合作社和360个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同时,还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益和产出效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