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建桥梁”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闫 翔
农村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2021年,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农村党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在乡镇搭建起“农村党建研究基地”,构建了“校地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高校、地方党组织联动机制,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联动实现协作共赢,为助力乡村振兴搭起了“党建桥梁”。
“党建桥梁”连接起理论与实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回顾党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地方乡镇建立“农村党建研究基地”,就是通过打造理论武装工作的载体平台,积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基层宣讲工作,进而形成党的理论宣讲进基层、地方实践成果进高校的良性互动。
“党建桥梁”对接起人才与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人才支撑,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农业人才,立足“三农”,立志强农,立身富农。近年来,“农村党建研究基地”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在老师指导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乡镇开展乡村振兴的政策宣讲、科技服务、访谈调研、党史学习教育、红色基因传承、“三农”发展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关爱留守儿童、支教帮扶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对基层实践有了全新认识,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也为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通过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很多大学生立志强农兴农。“党建桥梁”的实践效果,为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激发了新动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地方“三农”人才紧缺难题。
“党建桥梁”承接起高校与地方合作。高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的优势,还是科技研发创新的高地。高校与地方密切合作,既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地方既为高校输送生源,也提供了科技用武之地。“党建桥梁”架起了高校与地方全面合作并支持乡村振兴的通道,通过党建引领作用,一些学生热心农业事业,热衷于到农业院校学习。“农村党建研究基地”平台,有效将高校与地方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较好解决了“学什么”“为谁学”“怎么学”和“干什么”“为谁干”“怎么干”的问题。眼下,甘肃农业大学通过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不仅在种植、养殖方面为地方提供专业技术保障,还在经济、管理等方面发挥人文社科力量,为校地合作共建提供了智力支撑。
“党建桥梁”搭接起科技与产业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科技支撑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基层党组织高度重视科技力量,引领扶持当地产业带头人依靠高科技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走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之路。实现高校科技与地方产业高效融合,需要新机制的推动:一是高校突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考核导向,切实改变唯论文等人才评价方法;二是地方对引进科技采取鼓励措施,把科技应用和转化成效作为考核导向。同时,甘肃农业特色优势明显,但多以传统生产为主,科技含量低、深度开发少、市场范围小,需要有相应的研发科技助力。应创新科技产业融合机制,采取科技入股、特聘科技员、合作研发、技能培训、项目攻关招标等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提高科技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农村党建研究基地”为科技工作者和产业建设者做媒,通过牵线搭桥,将促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农村党建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