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数字化助推甘肃教育“变轨超车”

 2023/03/24/ 08:1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尹晓军

  重塑教学模式 数字化催生课堂“蝶变”

  临夏州积石山县中咀岭小学(主讲课堂)与临夏市西关小学(从讲课堂)开设的三年级音乐“专递课堂”。

  技术的发展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审视教学的新视角和更广阔的教学创新平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传统课堂正在发生变革……

  走进武都区东江初级中学,在该校八年级一堂地理课上,每个学生桌面上都摆有一台平板电脑,课本上的地形图同步于平板屏幕中,或放大,或缩小,清晰明了。下课前,与本节知识点相关的题目在平板屏幕弹出,学生们“即学即测”。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主探究和自我评估能力,东江初级中学将“自导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移动终端、网络课程、智慧平台”等组合应用,构建起新型教与学模式,发起了一场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变革。翻转课堂、微课程视频、交互学习等新奇时尚的学习方式,以及借助云平台的优质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蔚然成风。

  “原来是教师备课教学生,以教为主。现在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学为主。课堂知识容量更大、效率更高了。”东江初级中学的教师们感慨,技术的发展倒逼大家走出舒适区,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模式,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技术催生的课堂变革不仅发生在东江初级中学,在地处南秦岭深山里的舟曲县沙川小学,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在技术的驱动下,探索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丰富多样的高效支教模式,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这得益于我省率先在全国探索实施的“互联网+支教”项目。由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等8所师范院校对口支教东乡县、礼县、宕昌县等9个县,以互联网为支撑、以专递课堂为纽带,打破了传统支教方式局限性,将师范类高校与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需求双向对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新模式、新途径。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覆盖9个市州18个县区92个乡镇250个行政村272所中小学;8所师范院校共选派210名指导教师和1009名优秀师范生,开设美术、音乐、英语等12个科目,支教班级938个,已授课4.42万学时,上课学生总数达到29.58万人(次)。

  为加速教育模式重塑,创新育人模式和教育治理方式,我省不断加快教育数字化的示范引领。兰州市实施的“兰州智慧教育·名师在线”课程应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集中市域内名师资源对全市城乡学生开展远程实时课后辅导,同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据统计,2019年以来,“兰州智慧教育·名师在线”共安排授课教师1818名,设置初一至高三多个年级课程,累计开课7575课时。

  近年来,定西市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从环境建设、融合应用、素养提升等方面大力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标杆校建设,不断催生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课堂变得智能多样,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体验式、合作式学习成为可能。陇西县思源实验学校探索实践“双师课堂”,采用“线上名师传道授业+教研”及“线下助教答疑解惑+服务”的方式,两个教师同上一堂课,每个学生同时享受到两个教师的服务,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既实现了教师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和互动性学习。

  教育数字化也给越来越多教师创造了快速成长的机遇。从原先的“不敢用、不愿用”到“能创新、离不开”,教师们开始享受数字化带来的全新教育体验,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甘肃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9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86%。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省教师共晒课81.2万人次,历年来晒课数和部优数均居全国前列、西部领先。同时,采用“互联网+移动端”学习模式,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累计培训教师30余万名,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全覆盖。

  如今,教育数字化在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服务惠及和资源共享领域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在陇原大地上,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生态。

  “今年,我们提出创建数字化战略行动助推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就是要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推动教育开拓新赛道,变轨超车构建数字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贡献。”张国珍说。

  (尹晓军)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