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高标准推进“美丽甘肃”建设
段翠清
党的二十大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甘肃省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美丽甘肃建设,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新征程上,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标准推进“美丽甘肃”建设进程。
深化机制改革,推进机制创新,为美丽甘肃建设筑牢制度保障。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美丽甘肃建设进度的新动能。一是构建合理的发展规划和评价指标体系。发展规划作为一项指导性纲领文件,可以指导美丽甘肃的建设方向,依据甘肃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指导建设美丽中国的“甘肃样板”。二是构建符合甘肃实际的指标评价体系。在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的基础上,继续细化完善,使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符合甘肃实际情况,更加有利于督促美丽甘肃建设进程的加快。三是增强法治意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监督体系。用更加全面、严格的生态立法制度和完善的上、中、下游区域之间生态补偿制度来有效保障甘肃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探索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之路。美丽甘肃建设范围涵盖14个市(州),各地区的资源分布、人才基础、创新能力、人民生活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应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形成生态治理、产业升级、区域统筹的协同治理、保护发展之路。将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矿产以及生态景观等优质的生态资源,为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同时,各区域在协调发展中,应构建生态保护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将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主要发力点,增强科学技术水平在产业结构转型中的应用,用发展、长远的眼光科学统筹布局区域产业结构分布,促进农牧业、工业、服务业的全方位升级。
建设生态乡村,着力多元共治,探索现代乡村文明治理新路径。一是建立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的四维协同发展理念,优化乡村生态文明系统。通过对生态自然系统进行有序开发和合理规划,构建生态资源全民所有制的利益共同体,将乡村自然资源与村民利益融为一体,合理规划乡土资源,从而加强对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提升乡村经济发展速度;通过对乡村居民进行产业培训,引进高水平管理人才、注重乡土文化传承等方式构建适宜乡村持续发展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通过对乡村工业进行环保监督治理、分阶段推进乡村生活垃圾分类计划、在保存原有民风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村社治理规划等方式构建整洁宜居的乡村环境。四是通过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协调治理的现代化体系,提升政府的整体设计水平和监督职责,强化企业的环境保护职责,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环境行动,提升村民主人翁意识,从而构建起人人共享、人人共治的良好局面。
发展生态产业,构建产业体系,更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业体系最终需要自觉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才能及时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社会的可持续进步。一是要增强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我省在产业布局方面应牢牢把握绿色高新的产业布局方向,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核能等能源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并围绕新能源产业积极布局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和技术不断革新的绿色发展之路。二是提升环保产品的服务和质量。各级政府应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促进科研院所环保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提升环保产品的技术服务化水平。三是加强绿色产业体系的保护与管理。要根据企业产业水平进行分步骤、分层次的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对有实力的国有企业进行绿色产业链的布局,对实力较弱的产业,可以先进行传统产业与绿色产业的融合布局,分阶段实现生态产业布局。
增强生态意识,积极宣传引导,提升民众践行绿色发展自觉性。民众作为美丽甘肃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对美丽甘肃建设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要倡导民众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一是要积极引导民众消费方式的转变。通过监督、引导、宣传等方法,逐渐让民众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二是合理布局城市发展规划,通过优化公共设施布局、改善交通设施条件、增加园林绿化面积,为民众实现绿色低碳生活创造条件。三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增加新能源产业结构占比,对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新能源相关产品的民众给予一定的补贴奖励,鼓励民众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能源产品,以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