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平凉市科学评价乡土人才 集聚乡村振兴合力

 2023/04/03/ 08:58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李芳芳

我市科学评价乡土人才

集聚乡村振兴合力

  开栏的话: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平凉日报从即日起,开设“大兴调查研究”栏目,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大力宣传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调查研究的进展情况、具体举措、典型经验、成效反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凝聚力量。

  每日甘肃网4月3日讯 据平凉日报报道(记者李芳芳)3月28日,记者从市委组织部获悉,今年以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问题要解决,我该干什么”专题调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创新乡土人才认定和职称评审方式,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有效激活乡土人才活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据了解,我市聚焦乡土人才和农民职称评审中的“天花板”问题,统筹谋划部署,精准定题破题。围绕全市乡村振兴,市县组织、人社、农业等部门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把“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文化传人”等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党委工作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谋划,用心用情识人育人留人用人。按照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数字电商运营、民间文化艺术职业属性四类,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一技之长,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并得到群众普遍好评的100名“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文化传人”进行集中认定,并颁发乡土人才证书。对认定的乡土人才,采取媒体集中报道、巡回宣讲推介、现场观摩学习等措施,大张旗鼓宣传,激发扎根农村、发展产业、倾力乡村振兴的热情,激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主体负责人向他们学习看齐,形成人才强市的强大合力。对富有创业热情,具备创业门路的乡土人才,有关部门和乡村采取金融支持、奖补支持、优先供地等措施积极扶持其带头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广大群众创业致富。

  着眼激发乡土人才活力,我市创造性开展职称评审,研究制定《平凉市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实施细则》,对886名农民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发放职称资格证书,其中正高级1名、副高级8名、中级37名、初级840名。在农民职称专业类别、等级设置、名称及申报资格等硬性要求上适度放宽,注重考察解决实际问题、带动产业发展、创新乡村治理、促进增收致富的能力;在权限上适当下放,将评审权力交给“三农”专家。科学遴选专家评委,创新职称答辩方式,探索推行专家评审、实践操作、现场观摩、实绩考核、群众打分等多种模式,实现定性与定量评审有机融合。将答辩现场设在果蔬大棚、农作物种植基地,让评委与参评人员走进菜地、果园、田间地头、牛棚羊圈,直观地展示参评人员的专技水平和能力。将乡土人才认定与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政策相贯通,对2021年首批评定的60名农业生产技术类和农业经营管理类乡土人才直接评定为农民高级农艺师职称。

  为提升乡土人才专业技能水平,促其作用发挥,我市紧扣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围绕全市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农时季节、产业、经济发展程度,分类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综合培训基地39个、农民田间学校133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5万名,实用技术人才5.86万名。优秀乡土人才可优先承担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培训等项目任务,优先享受良种、农资、农机具、基础建设以及村干部选拔、评先选优、创业发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能人引领、强村带动”模式,发挥“田秀才”“土专家”的“头雁”示范引领、“师带徒”传帮作用,采取培训、授课、基层指导等多种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