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党的建设》特稿 | 陈克恭:坚持系统观念 做好“三抓三促”

 2023/04/04/ 18:11 来源:《党的建设》

坚持系统观念 做好“三抓三促”

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陈克恭

  参加全省“三抓三促”行动动员部署会议后,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尤其是当现任领导同志们直面差距,深感“如牛负重、如芒在背”,而“敢于担当、不甘落后”时,作为一名离任的老同志,在为之欢呼鼓舞的同时,则更是“心生内疚”。毕竟,我们这批同志是曾经一线的主力。尽管我们也努力了,甚至是很努力了,但面对这一结果,怎不“心生内疚”呢?差距虽有自然属性的客观性,也有历史因素的客观性,与同样立地条件的地区比有差距,与同一起跑线上的同类地区比有差距,甚至与比我们立地条件更差、起点更低的地区比仍有差距,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时,若再强调其客观原因,恐怕就站不住脚了。如果我们回避这种差距的主观原因,那么,我们的一切理论辨析都会变得苍白无力。我们只能面对,也只有面对。因而,我认为“三抓三促”行动是甘肃的绝地反击,我们上下应坚决响应,全力支持,积极参与,就像撕下“苦甲天下”的标签一样,也撕下这“垫底”的标签。

  差距是比较之结果,结果是过程之结果。过程效能不高,结果自然不会好。效能之高低,一方面取决于本领,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作风。本领和作风是因,效能是果。谋划一个“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的行动方案,其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是清晰可见的,问题导向和举措路径也是一目了然的。应该说这是一个鼓舞士气、催人奋进、求真务实、难能可贵的系统谋划。谋划设计得好,并不意味着效能就一定会好。对此,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同志在动员大会上专门作了说明,指出:“做了不等于做完了,做完了不等于做好了。”看来,我们只有做好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能,实现争先进位,缩短差距之目的。

  改造客观世界,首先需改造主观世界。动员讲话指出,抓学习促提升,首先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这一指导思想,核心是学习这一指导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把握好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六个必须坚持”。最后一条,也是兜底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五条必须遵循的原则,最后一条兜底的原则仍是“坚持系统观念”。当时,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同志撰文写道:“这在党中央全会和党的重要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一个创新点,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就此专门作了《说明》。《说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并进一步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换句话讲,习近平总书记把今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高度凝练归结为是因为我们坚持了系统观念,并强调,若要实现未来目标,也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可见,坚持系统观念的极端重要性。

  回望我们党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哲学谱系,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始终坚持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把任何事物既统归于“一”,又分为相反相成的“二”,要求抓住事物整体系统中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系统中的主要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给我们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通常我们称之为“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视之为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

  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视人与财富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认为极少部分人占有绝大部分财富,而绝大部分人拥有极少部分财富,人与财富的关系极度失衡不协调是当时的主要矛盾,故而提出了阶级斗争的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视城乡为一体,工农为一体,通过论“十大关系”,认为城乡系统中“农重工轻”,劳动者系统中“农民多工人少”是主要矛盾,故而通过计划经济的手段,以农补工、以乡辅城,着力发展工业,奠定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工农业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视公平与效率为一个整体,着力解决了公平有余、效率不足的问题,奠定了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基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更加全面地视城乡为一体,视收入高低不同群体为一体,视东西部两个区域为一体,视人与自然为一体,视不同层面和不同属性方面的子系统为一个“五位一体”的大系统,部署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并针对各系统内和系统各层面间的不平衡和不协调,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就全国格局,部署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又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国内国外为一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开启了新时代的新征程。

  “三抓三促”行动方案要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行动中贯彻,在贯彻中行动,也提出了四条保障行动目标的基本原则,最后兜底的一条也是“坚持系统观念”。

  回望我省近20年的发展,似乎我们已坐实了“垫底”之名分,原因何在?是甘肃人不勤奋、不努力?是智不如人、技不如人?还是没有谋划?似乎都不是。那原因何在?作为一个老甘肃人,我亲历和见证了我们20多年的奋斗史,对此,我曾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看来,可能是我们谋划工作的系统性不够,或者说系统性不强。如若是系统性的问题,那么昨天的工作就很难是今天工作的基础,今天的工作又很难成为明天工作的基础,所有的工作只能是简单叠加,很难形成乘积效应,更难有指数效应,一张蓝图也难以绘到底。

  为防止数年后,现任领导再重演今天的“心生内疚”,胡昌升同志勉励大家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要求把思想解放作为“三抓三促”行动的先导,作为能力提升的重点,真正以思想的“破冰”引领和推动发展的“破局”。行动方案中也作出了开展“思想要提升,我该懂什么;甘肃要发展,我该谋什么”的专题学习和专题研讨的安排。我认为,能否开展好这两个专题活动,直接决定着“三抓三促”行动的效能,直接关系着能否“认清甘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住甘肃发展的功能定位,用足甘肃发展的政策利好,锚定甘肃发展的奋斗目标,做到对‘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盼者、责之重者’了然于胸,明确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方法路径,制定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约束的对策措施,拿出优环境、抓项目、促发展的思路举措”。直接关系着能否“立足各自实际,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和研究,各尽其力,探索和推进本地的现代化建设”。一句话,直接关系着是否能“蹚出一条具有甘肃特点的发展之路”。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撕下了“苦甲天下”的标签,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相信只要我们本着“做好”的态度,去做“三抓三促”,在行动中更加“坚持系统观念”,用这一基础性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用这一基础性的工作方法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想清楚一些基本问题,讲清楚一些基本道理,理清楚一些基本措施,甘肃的发展一定会步入一个找“一”、守“一”、归“一”的良性循环系统。撕下“垫底”的标签也将会是一个必然之结果。

  系统谋划、前瞻部署绝非易事。尤其是甘肃地域特征差异大,资源禀赋差别大,省域系统错综复杂,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系统更是难上加难。“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可以从大系统的基本层面开始,弄清楚一些基本问题,从简单系统的基本属性开始,弄清楚一些基本关系,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按照系统的自身规律推进,就绝不会出现系统性、颠覆性的错误,只能会由近及远,使结构愈来愈稳定,功能愈来愈完善。

  就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向大会提交的“关于优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线路的建议”而言,系统考量的属性就较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无论多么复杂,它都是在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当太阳辐射强度的周年变化相对稳定时,自然系统又都可简化为水土关系。黄河流域甘肃段900千米,刘家峡以上的400千米可视为一个水养土、土涵水、水土交融的水源涵养区;而刘家峡以下至甘宁交界处的黑山峡段400千米可视为一个峡谷段,落差500米,河水以1.25‰如此之大的坡降在峡谷里急速下行,而峡谷两岸降雨不足300毫米,植被稀少,有雨则为水土流失区,无雨则为风蚀沙尘源,自然修复根本不具备客观条件。水急为恶水,水缓为善水;有草为青山,无草为穷山。从这个角度讲,这400千米的峡谷段就是一个“穷山恶水”段,水不养土、土不涵水,水土关系严重失衡,是一个典型的水土流失重灾区。这就是甘肃“中心带动”区域2.4万平方公里系统范围内水土关系的基本特征。因此,在这一系统中,变“恶水”为“善水”,变“穷山”为“青山”,自然便是该系统的首要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优化了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优化了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置身于这一环境中的人民自然就有了更加幸福的希望。

  “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在流域系统内“统筹治理与保护”为一体,以人力之举建设水利工程,靠自然运化化解水旱灾害,统筹自然力与社会力为一体,“两手发力”使“水旱从人”,这方面的成功范例比比皆是:以古鉴今,有都江堰;以邻为师,有宁夏、内蒙古的河套灌区。其做法简单相似,都是“一分为二”,让河水在走天然河道的同时,也走人工河道,人工河道与天然河道之间的区域就是一个水润土、土涵水的河套地区。如若我们让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新增水量和黄河的泄洪之水,从刘家峡上游经青海、兰州新区,到景泰塬面时,分三路,一路进河西走廊,一路到黑山峡水库,一路经宁夏中卫至内蒙古乌海,在黄河西岸沿青藏高原边缘的京藏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沿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乌玛高速将四省及河西走廊串为一体。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高水高走、高水高用”,使“水旱从人”,自流灌溉,造福于甘青宁蒙四省区,就会形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一并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

  系统观念是一个时空连续延展的观念,今天的作为是为明天而为的,我们必须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忘我精神,牢固树立起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为富民兴陇作出不负新时代的新贡献。

  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系统观念”,认真开展好“三抓三促”行动,我们不但能够做好当下,也一定能够做好未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