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视点】《凉州十八拍》 一段文学的“凿空之旅”

 2023/04/07/ 09:0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文化视点】

《凉州十八拍》 一段文学的“凿空之旅”

凉州植物园 刘 忠

叶舟在分享会现场签名售书 赵梓伊

  3月26日,“河西走廊的文学里程碑”—叶舟长篇新作《凉州十八拍》分享会在南京先锋书店举办。著名小说家、诗人叶舟,学者、评论家汪政,学者、评论家王彬彬,诗人、作家雷平阳座谈分享,著名作家毕飞宇,学者、评论家何平进行线上分享。活动由出版人、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曹元勇主持进行。

  《凉州十八拍》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叶舟继提名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巨作《敦煌本纪》之后,创作的又一部聚焦河西走廊历史文化、赓续优良民族精神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堪称河西走廊心灵史、贸易史和军事史。

  一部正大的作品

  记得是四年之前,跟先锋书店的读者朋友们一块儿分享了叶舟的《敦煌本纪》。四年后,叶舟再一次捧出一部这么厚重的三卷本的《凉州十八拍》。所以,我首先要向叶舟表达我的敬意——能沉浸下来用47个月,完成这样一部大书。其次,我也向浙江文艺出版社表达敬意,我觉得作为出版人应该有文化担当,要为后世留下一些厚重的东西。

  这三大本书从文学角度来讲,是一部向古典、经典致意的作品。《胡笳十八拍》大家都知道,是蔡文姬的名曲。此外,这部作品借用了《赵氏孤儿》,用文学术语就是“复调叙事”。整个故事叙述既有《胡笳十八拍》,又有《赵氏孤儿》,这是两层“托孤”:一个是顾山农,一个是徐惊白。第一层是大文化的托孤,以铜马为符号、图腾。某种意义上,这是河西那一带为中华民族保存的文明种子、生命的血脉、无尽的创造力。第二层托孤就是徐惊白,诗人出身的叶舟对其是精雕细刻,徐惊白原来姓“续”,然后被误传就姓“徐”了。他是马帮的唯一遗孤,所以马帮的后人、下人,当年的忠义之士,用书中的话叫死士,发下了血誓和毒誓,一定要把徐惊白养大成人,这就是《赵氏孤儿》的近代版。《凉州十八拍》里面是多重的叙事,结构是非常精巧的。

  除了河西走廊的文化宝藏,以及对于经典的借用以外,整部小说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非常古朴、典雅,又非常宏大。各地的文化就是应该形成相互的对比、参照。什么叫苍凉,什么叫悲壮,什么叫孤傲?它跟江南的小桥流水,如丝绸一般的氛围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本书既有它自己的叙事脉络,也借用了古典小说、章回小说里面的写作手法,也是后来被南美的小说家们借用的中国式倒叙、插叙手法,故事里面有小故事、小单元。之前我想说这是一个有难度的阅读,后来我读了以后发现没有难度,你可以从头读到尾,像我居然是从第三卷开始读的,我把第三卷读了以后,再从第一卷读到第三卷。好的小说应该是这样,就是你随便可以看,每一章前面都有一些提示性的东西,他告诉我们要讲什么了,暂时不讲什么了,所以这是一个随时可以拿得起来、随时可以放得下的小说,是给我们带来很多戏剧性、故事感、愉悦性的非常好读的小说。

  我们可以把《凉州十八拍》称之为成长小说。叶舟对他笔下的那些“儿子娃娃们”,真是爱得不得了。《敦煌本纪》写的是一群少年,《凉州十八拍》依然是写一群少年,当然后者对少年的书写更为集中、突出,除了我刚才提到的那几个年轻人,徐惊白的成长,他最后的觉悟,最后的顶天立地,是这部小说最后的归宿和大结局。这是一部写给年轻人看的书,一部呼唤少年的书,一部呼唤血性的书,是呼唤那种血气方刚、敢于奋斗、敢于成就、敢于牺牲、敢于担当的那样一种视死如归精神的书。

  此外,对于一部134万字的长篇小说来讲,它的结构肯定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如何驾驭,使它成为一个整体,这个肯定是作家首先要考虑的。这部作品的文化核心词,就是我们反复说的“魂”,魂不能散,比如“铜奔马”就像一个“定海神针”,是这部小说的“压舱石”,整个就锚定了这部书。这是一个虚的东西,也是一个实的东西,把小说的魂、小说的叙述给聚拢起来了。

  《凉州十八拍》的整个叙述欲擒故纵。一个一个的桥段,一个一个的“梗”,组成了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长篇。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是融合了中国古代的文言长篇小说、话本小说,中国现代的白话文传统,以及西方的小说,包括类型小说、通俗小说等的影响。我有时候在想,长篇小说应该是一种“泥沙俱下”的、复杂的艺术。如果不复杂,它就不叫长篇。因为体量大,所以它能包罗万象,而不会因为里面有通俗小说、类型小说、悬疑小说这样一些手法和笔调就显得降低了格调。所以长篇小说可以“泥沙俱下”,但是它的优雅,它的纯正,它的厚重,它的博大,用我的话说就是“正大”,不会受影响。《凉州十八拍》是一部非常正大的作品,不会因为借用了通俗的叙事技巧,而影响了它的正大品格。

  ——汪政(中国作协文艺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学者、评论家)

新丝路雄姿 朵新胜

  独特的叙事智慧

  叶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诗人,后来改写小说,中短篇的写作方面已经非常有成就。大概五六年前,他推出了《敦煌本纪》,那也是两大本,109万字。这一次我看了一下,《凉州十八拍》有134万字,这两部小说篇幅差不多,但这一次变成了三本。

  《凉州十八拍》延续了《敦煌本纪》那样的一种文学风格,那样的一种文学质地,那样的一种文学品质。叶舟文学作品整体的文学风格就是沉郁、浑厚、苍劲,里面有一种非常雄伟的东西,也有一种非常深刻的哀愁。这样一种愁绪、这样一种思绪,既指向几千年的文化一步步成为今天这一过程的变迁,也面对历史、面对文化,把今天的生存状态与历史上的人类社会的变迁融为一体。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叶舟对历史、对文化以及那个时候人们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观念的感受评判,都是基于他个人对当下的我们生存状态的一种感悟、一种感受。他是站在今天广大的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感受——这样一个价值观念的基点上,再去感受历史和文化。他在整个思想层面以及情感上、思绪上,把历史和当下打通了、贯通了。

  《敦煌本纪》也好,《凉州十八拍》也好,既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同时也是挽歌式的作品,是对在历史长河的行进当中过去事物的留恋和回顾。我们的古代文学,在明清以前基本上是北方文学。我想叶舟长期生活在西北,西北汉代文化特别辉煌,他的文化苦心和文化追求,是想唤醒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过的一些生命状态、价值观念、人格风范,想让这些东西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重生。

  此外,我们的小说受西方影响很深,但是,中国有很好的叙事传统,像以《左传》《史记》为代表的传统叙事智慧是我们今天的作家学一辈子也不能完全学到的。叶舟从《敦煌本纪》到《凉州十八拍》,都是把西方的叙事艺术和中国《左传》《史记》的叙事传统,以及现代白话小说的叙事智慧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

  ——王彬彬(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者、评论家)

  语言延伸的力量

  记得德里克·沃尔科特一本诗集出来的时候,布洛茨基给这本诗集写序,大概有这样一句话,当我们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们才知道大地是从这儿铺开的,它是语言的出发地。照此来对照,河西走廊在我们的历史上,在我们的语言史上,它一样也是大地铺开的地方,我看到《凉州十八拍》这本书,就想到了这样一个话题。

  第二个话题就是,叶舟的小说在开始的时候埋了一个伏笔,结果写了一百万字之后才把那个伏笔交代出来,这种小说的跨度,是西部的书写方式。我曾经去过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一带走过,一个人在那个沙漠戈壁里面静静地待过一天,总体来说这片土地苍郁、雄浑、壮丽,其实到了那片土地,生命里面原始的动力也会被它唤醒。

  还有一个感受,叶舟这本书,就是关于把普通生活当成神话来书写。我们的书桌都是安排在一间屋子靠窗的那个地方,叶舟仿佛总是有一个梦想,把自己的书桌一定摆在天空里面,要跟星星、月亮之类的做邻居,他属于那种灵魂始终在天空里面的一个人,所以任何故事到了他那儿,日常故事也是一种神话似的、史诗似的这样一种写作方式。我觉得《敦煌本纪》和《凉州十八拍》中,都是天地、人间、草木一起向你涌来,他的语言带着大地上的事物向我们涌来。可以说,叶舟的写作真的是难能可贵。有些时候看很多小说的时候,那个语言真是没有一点风骨,没有一点优雅,没有汉语延伸的那种天生的力量,而叶舟的小说是我们这个时代少见的还保持着语言魅力的小说,他的故事还带着汉语的体温、汉语的热血。看他的小说,从语言上面来说,就是非常让你眼睛发亮,或者让你的心一下开始发热的这样一种写作。

  ——雷平阳(诗人、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再一次走向河西走廊

  叶舟拥有惊人的能量。我曾经有机会和叶舟一起穿越河西走廊,一路上,他就是大地上的风,永无疲倦。他有席卷的势能。在他的山川之间,他的爱是绵延的,贯穿的,他容不得任何一点有关这片山河的轻慢和亵渎。等我们走到河西走廊的末端时,我们的友谊不只是得到了见证,更得到了深入。在天地相融的荒漠上,我相信,叶舟一定会以这片天地的书写者而属于这片天地,这一片天地会因为叶舟的书写而霞光灿烂。

  四年前,诗人叶舟因为他的《敦煌本纪》震惊了文坛,我以为那将是某种意义上的绝唱。谁能想到呢,仅仅在四年之后,小说家叶舟就给我们送来了《凉州十八拍》,它雄伟的体量让我赞叹不已,这是叶舟的凿空之旅。

  我祝贺叶舟,我不知道叶舟还能给我带来多少的惊喜,我已经迫不及待,我想和叶舟再一次走向河西走廊。我们将从凉州出发,一路向西,我永远也不用担心迷路。

  ——毕飞宇(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一路向西的文学理想

  叶舟是优秀的小说家,首先是精神漫游意义的诗人,这样的诗人天性应该属于河西走廊,属于为他提供给养和能量的人民、祖国和大地。

  这是进入叶舟小说的通道。从《敦煌本纪》到《凉州十八拍》,叶舟以一己之力移动中国文学坐标,从三十年“陕军东征”的起点,向西、向西、再向西,他的文学理想是当下中国文学的“凿通西域”。

  ——何平(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书写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今天的主题叫“河西走廊的文学里程碑”。我作为这套书的出版人,感觉用一个“里程碑”还无法涵盖三大卷的《凉州十八拍》所有的意义、价值和内涵。

  这本书写的是20世纪的30年代,彼时的中国,整个民族都处在危亡当中,所以叶舟喜欢用的词是“山河板荡”。这本书里面的忠义、义勇,凉州“儿子娃娃”的气质,都有很多意图,让我们重新赓续上这样一种民族精神。《晋书》里面有一句话叫:“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凉州十八拍》讲到的忠义精神,就是从古代到今天,一直生生不息的道与义的民族精神。

  在读叶舟作品的时候,尤其是读他的长篇小说的时候,无论是《敦煌本纪》还是《凉州十八拍》,一方面感觉到这是一群“儿子娃娃”如何在充满矛盾的现实社会当中,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另一方面,如批评家施战军所说,《凉州十八拍》是经书人的神圣和说书人的畅快统一。

  《凉州十八拍》,从书名和结构,还有故事的内核等,都和传统的古典文学挂上了钩。比如第一拍里的三个故事,就是朱先生给凉州的几个郡老讲的三个故事,它带有一定的说书特点。另外《凉州十八拍》和中国文学特有的叙事艺术相结合了起来,而且这本书对凉州的风土人情、贸易、日常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关系都有非常详细的呈现。这是一部真正的回归我们民族传统的作品。

  ——曹元勇(出版人、文学编辑、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