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百花】八步沙的雪

 2019/12/03/ 05:0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学辉

八步沙的雪

  李学辉

  如果大雪封门,对八步沙来说,则是一种期待。

  那场雪不期而至。

  3000多万株的沙生苗木,需要一场又一场的雪。

  迎着这场雪,我走进了八步沙。

  这不仅仅是一场行走。

  每当春花烂漫、夏风习习、秋雨绵绵、冬雪飘飘时,我的行走中就有了些许的诗意。本土的春花开得迟,最早开的花应该是九九花。那花背后的故事凄美,令人不忍多看。现在的花大多不是本土的,移植的花把一个春天弄得热热闹闹。夏风横行空中,游于树梢,再酷热的天,有一丝风,夏天就会凉爽。秋雨一临,落叶早的白杨就摇晃着叶子,一夜之间,树就会裸着身子迎雪而立。雪,挟风而来,北地的冬天,就在这风搅雨中一天一天推进。

  眼前的八步沙苍茫一片,把热闹全遮盖在雪下。沙漠里的草木黄得早,沙枣、榆树身上没有雪,它们把雪抖在了树底。梭梭上斜吊着的荚角泛红,在偌大的白中抖擞着热烈。这是它惯有的姿态。梭梭与柠条是沙漠中的老住户,不需要和沙漠签订契约,它们是沙漠中的可塑性植物,有它们在,沙丘的脸上老是会荡漾一种无奈。

  眼窝子沙是石家槽中的一片沙漠。因沙窝像鸡眼睛而得名。沙上显露的多是马刺盖和黄毛菜籽。

  马刺盖的学名叫什么,和普通人相干不大。在普通人眼里,每至六七月,这种花就凸在枝头上,不斜不偏,一大片一大片吸引着人们。身上的刺是它们的守护者,没有人去揪掐它们的花,花就无拘无束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轮回。

  黄毛菜籽的籽是一种美食。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这种美食让许多人在冬天扑进沙漠。条件好的,拿了布单铺在下面,用木棒敲籽。籽簌簌而落,积存到一定数量,用口袋装了。没布单的,索性用镰刀将半截黄毛菜籽一割,用绳子捆了。背回家,将籽捶了,秆则成了烧火的材料。将捶好的籽碾了,与白面和在一起,做成的面叫黄毛菜籽面,面色发黄,韧劲足,下锅一煮,浇上辣椒油和蒜泥,就着一碟自腌的酸菜,一碗下肚,顿觉生活美好,日子安逸。

  住在八步沙附近的人说他们童年的雪天就是黄毛菜籽的厄运。一俟雪天,他们便进入沙漠。打黄毛菜籽时,冻得手脚冰冷,便就地捡拾沙漠中能烧的东西,来点火取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得到的教训是,一方沙漠不养一方人。当漫天沙尘拔地而起时,沙漠在进,他们在退。在退到不能再退的时候,八步沙六老汉揭榜而起,挥起了铁锨,在沙漠里战天斗沙。

  他们斗的沙漠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漠。

  陪我进入沙漠的是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中的沙二代石银山,他是沙一代石满的儿子。

  石银山出生后,石满给他起名银山。那时起银山的名是对生活的一种向往,是盼望家中富足,能积金堆银,与生态没有多少关系。在农民的固有意识中,家中有粮,手中有钱,就是最大的金山银山。当家园被风沙侵蚀时,父亲已有的守着几亩地过好日子的念头被打碎,便和其他五老汉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沙漠。

  那段日子,石银山刻骨铭心。

  陪父亲在窝棚中守护八步沙已植的苗木时,他还小。晚上,昏黄的煤油灯下,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睡了。他的眼中、耳中、嘴中被一风又一风吹进的沙粒所扰袭,他恨不得翻身就跑了。倔强的父亲像一株树。立着是一株树,躺下仍是一株树。他常常被父亲的咳嗽声惊醒。父亲咳出的,不仅是沙子,还有无尽的希望。

  他是伴着父辈治沙的希望成长的。

  征战黑岗沙时,他面对的是绵绵的孤独。他的任务是守护。7000多亩的苗木,一间孤零零的土坯房,就是他的全部。幸亏有书。他说,爱读书、爱唱歌,使他熬过了一个一个的夜晚。

  有书有歌伴着的孤独,是一种带有生命的律动和对生活不那么绝望的孤独。每次回家置办生活用品时,他最大的事就是到各家各户去搜书、求书。一个人的沙漠里,有风,有沙狐,还有各种不知名的声音。一盏油灯下,一本书。灯熄了,还有歌。别人的春节是在杯盏菜香、热炕温情中度过;他的节日,则在寒风凛冽中,一轮一轮地巡护沙漠里的苗木,一到晚上,无边的孤独下来,他便点起油灯,拿起了书本。

  一个人的沙漠,就温馨起来。

  陪我转了一阵,石银山回了场部。他要去接待一拨又一拨来学习、观光的人。场长郭万刚不在时,他得多操心,作为八步沙林场的副场长,这是他的义务,也是他的责任。

  正午的沙漠,一轮太阳高蹈而来。沙漠上的雪化得快,大片大片的沙地便露了出来。眼窝子沙的几处沙丘上,布满了刺目的白花。植物们簇在一起,紧密团结着,分层次地静立。花朵上的雪很顽强,抱着花头,一朵一朵晶莹着。以前,接受雪的是沙丘;现在,接受雪的是它们。它们簇拥在高处,看着雪一片一片落下,它们围攒着,一朵一朵形成花。这是八步沙独有的花,也是石银山等三代人的心花。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