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肃】
丝路孔道上的文学艺术印象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霍志军
秦安县出土的秦铜权
东汉思想家甘肃镇原人王符所著《潜夫论》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经中亚、西亚连接欧洲及北非的东西方交通路线的总称。甘肃被称为“丝路孔道”,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交汇之地。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先周、早期秦文化(周人、秦人都发祥于陇东南),魏晋河西文化,到汉唐时代丝绸之路文化,宋辽夏金元时期的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演绎了绚丽多彩的甘肃区域文明。
丝绸之路甘肃段的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而且以北方民族特有的生命力,将中国文学的地图向西北拓展,对中国文化、文学性格的形成有深远影响,是中国文学生生不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之一。
丝绸之路甘肃段的重大考古发现
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确立不过百年,然考古发掘成果众多,新见迭出。具体到甘肃地区的考古发现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类:
就文化遗址而言,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曾引起学术界的轰动。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敦煌考古漫记》对之多有论证。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8000年—5000年,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骨针、纺轮、骨镞、彩陶等生产生活工具,而且创造了旱作农业标本、宫殿遗迹、地面岩画、文字符号、彩陶等六项考古之最。天水西山坪、师赵村等一大批新石器时代遗址,揭示了甘肃地区灿烂辉煌的文化面貌和成就。礼县大堡子山秦早期王陵、甘谷毛家坪遗址、天水放马滩秦墓、张家川马家塬秦墓遗址等考古发现使得备受人们怀疑与争论的《史记》所载秦人早期历史有了坚实的考古学依据。近几十年来,河西走廊地区也发现了诸多文化遗址,如黑水城西夏遗址的发现全国著名。
就金石而言,甘肃境内出土金石异常丰富,民国时期曾出土青铜器鼎、簋、尊、觯、爵、角等,其中着铭文的铜器24件,铭文14类,商承祚、吴其冒、王国维、郭沫若、刘文炳诸先生均有专文研究。一些学者的著书中收陇右金石有2000通左右,同时,流散甘肃民间的青铜器、墓志、砖铭、瓦当等金石数量庞大,绝大部分尚未整理。
敦煌汉简
就简牍而言,甘肃地区总计出土秦、汉、晋、唐、西夏等朝的简牍6万余枚,数量为全国之冠。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烽燧遗址中出土汉简约10000枚。1972-1976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此地掘获19000多枚。敦煌地区六次总计发现汉简2305枚,已收入《敦煌汉简》一书中。20世纪90年代初,河西走廊悬泉置遗址出土了35000多枚汉简,被评为“八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武威发掘出汉代简牍共三批,包括1957年磨咀子6号汉墓中出土的《仪礼》简,1981年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简和1972年旱滩坡汉墓出土的医药简。
就实物而言,甘肃省出土文物数量巨大、价值独具。如渭河、西汉水流域出土的秦早期车马葬数量众多,将之与《诗经·秦风》相互比较,可见秦人“独此一家式”的文化特色。两千年前河西地区“马踏飞燕”铜马令人遥想汉人之闳放气度。1982年,天水市出土了距今1400余年的隋代粟特人屏风彩绘石棺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见证。甘肃多地出土的胡人牵马、牵驼的三彩俑、凤首壶、禽兽葡萄镜、波斯钱币等文物,典型地反映了唐代陇右地区多民族聚集、多民族文化互生并存的情况。
就图像而言,甘肃境内有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等50多处石窟群、2500多座洞窟、16000余身造像、56000余平方米壁画,灿若繁星,辉耀于丝路古道。嘉峪关市发现魏晋时期大型家族合葬墓数量达1700余座,出土了约760余幅画像砖。清水县发现宋金时画像砖1000多件。甘肃地区迄今留存的“唐僧取经图像”达2000余幅,其中榆林窟第三窟“唐僧取经图”、甘谷县华盖寺“唐僧取经壁画”堪称绝品,具有重大文献价值。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1月22日【溯源甘肃】秦皇巡陇右暨对甘肃的治理
- 2020年01月15日【溯源甘肃】甘肃岩画——黄河文化的历史印记
- 2019年12月19日【溯源甘肃】历史上的甘南及青藏东部畜牧业
- 2019年12月11日【溯源甘肃】武威的“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