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2020(庚子)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6月22日在天水举行 让伏羲文化在历史长河绵延永续

 2020/06/16/ 04:2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2020(庚子)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6月22日在天水举行

让伏羲文化在历史长河绵延永续

  天水,文化深厚,历史悠久。

  这里,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这里,是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国休闲旅游生态家园。

  2020(庚子)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6月22日在这里隆重举行。

  伏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他创历法、教渔猎、驯家畜、烹食物、定婚嫁、造书契、制琴瑟、创八卦,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千百年来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人祖”“人宗”“人皇”“羲皇”。 其开创的创新、创造、吸纳、和合精神以及其他一些物质文明方面的发明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本源——伏羲文化,传颂中华大地几千年而生生不息,更是海内外华人普遍认同的民族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

  公祭伏羲大典已经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慎终追远祭拜祖宗的重大祭祀盛典。今年是公祭伏羲大典举办的第三十一年,也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严重疫情,祈福中华,凝聚全球华人的智慧和力量,公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更显其特殊价值。

伏羲庙。

天水市体育中心。

天水藉河风情线。

  传承 生生不息凝聚民族魂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被誉为“羲皇故里”。公祭伏羲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据史料记载,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设典祭祀伏羲,用骝驹、黄牛、羝羊三牢之仪。唐、宋则提高了对以伏羲为首的“三皇”陵寝的祭祀规格。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于三阳川蜗牛堡(今天水卦台山)原址建伏羲庙,祭祀礼仪逐年规范。元代,朝廷诏令全国通祀三皇,卦台山又扩建伏羲庙。明代,朝廷在秦州专立祭祀伏羲的祠庙(今伏羲庙),礼部特审定标准祭伏羲文,命地方官员代朝廷举办祭祀典礼,采用太牢规格,一年两祭,每祭三日,礼乐以祭奠,隆重而神圣。自此,秦州祭祀伏羲活动进入极盛时期,秦州伏羲庙成为祭祀伏羲、传承伏羲文化的重要平台。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活动从未间断,一直延续下来。1988年,天水市人民政府积极回应社会各界人士关切,作出决定,恢复历史上公祭伏羲大典。2005年,公祭伏羲大典由天水市人民政府主办升格为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公祭伏羲大典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14年6月22日,首次在海峡两岸同时举行祭祀伏羲活动。公祭伏羲大典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十届,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伏羲文化旅游节也成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每年都有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全国56个民族代表、兄弟省市和天水各界人士十万余人参加公祭伏羲大典。

  三十多年来,我省及天水市高度重视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坚持秉承以“保护传承”为主题、以发展创新为生命力,使公祭伏羲大典的规格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而民众自发的祭祀伏羲活动也更加兴盛。目前,在天水已形成了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伏羲庙春节文化庙会、秋祭伏羲典礼两种规格三种形式,其所蕴含的民族情结和人文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别具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源、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弘扬伏羲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意义重大。每年举办公祭伏羲大典期间,都有大量的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前来天水参加公祭伏羲大典,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说,三十年的公祭证明,公祭伏羲大典,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凝聚民族情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因受疫情影响,更多人将通过网络平台祭拜始祖伏羲,追思始祖功德,祈福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安康。这也是公祭伏羲大典举办以来,人们首次通过网络参与公祭活动。在这种特殊时期开展公祭活动,不仅因为伏羲是华夏文明的肇始,更重要的是因为伏羲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精神:同源同根、聚心聚力,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对于个人来说,默哀、沉思、祈祷,在祈求风调雨顺、祈盼国泰民安的一项项仪式中,让赓续中华文明基因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对国家而言,无数人抚今追昔的寻根时刻,将汇聚成民族情感奔腾不息的波涛,筑成坚不可摧的民族团结精神长城。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