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的“古浪模式”
古浪县绿洲小城镇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便捷的交通使得易地搬迁群众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古浪县五道沟种植户喜获丰收。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国华 李峰 伏润之 杨世智 杜雪琴
古浪县地处国家划定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甘肃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3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39.8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4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古浪县尽锐出战,在认真总结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突破“思路、出路、产业、模式”四大瓶颈制约,从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入手,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构,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的基本方略,推动扶贫开发从单打独斗转向兵团作战,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从粗放式扶贫转向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过程中,古浪县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切中古浪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的要害,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建设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南部山区群众应搬尽搬,先后搬迁安置南部山区11个乡镇88个村、1.53万户6.24万人,其中横梁乡、干城乡、新堡乡3个乡镇58个村整体搬迁。同时,按照“五个一批”的有效路径,即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迈进。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和八步沙林场,看望移民村的乡亲们,了解治沙造林情况。全县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2019年底,古浪县减贫6052户2032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7%,13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通过省市逐级严格验收,达到了整县脱贫摘帽的目标。
易地搬迁解民困
2017年,古浪县黑松驿镇芦草沟村村民雷月芳搬家了。从偏远小山村搬到新建成的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60多公里的路上,她没有回过头。
“穷山窝,一点儿也不留恋。”时隔近三年,提起芦草沟,雷月芳仍旧觉得搬家搬对了。那种山大沟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挑一桶水,路上能洒半桶汗的山里生活,她觉得过得够够的了,到川里过日子是她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即便是自己搬不到川里,也得让孩子生活在川里。
这么想的人,不止雷月芳一个人。
长期以来,古浪南部山区因为受地理、交通等条件限制,群众致富无门路,发展无优势,无法实现“两不愁”,受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制约,更是无法实现“三保障”。因此,走出大山到川里生活,就成了当地群众世世代代的愿望。老一辈实现不了,很多人就把愿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并且把“川”字写进后辈的名字里,比如朱显川、赵泽川、郭兰川、李应川……
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贫困山区群众搬出大山,实现了南部山区几代人的愿望。然而,搬迁的动议提出来容易,可是往哪里搬,搬出大山之后群众生活又怎么保障,生产怎么快速发展致富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起来却不容易。这些问题,都必须谋定而后动,这也考验着古浪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的执政能力。
针对往哪里搬的问题,在迁入地的选择上,古浪县充分论证,根据水资源条件、区域内自然禀赋等比较优势、可开发土地和产业发展可能性等资源要素条件,选择了在黄花滩戈壁上开发建设生态移民区。
针对怎么搬的问题,古浪县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基础优先、集中安置、分步实施、稳定发展”的总体思路,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城乡融合等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移民搬迁。
“在搬迁过程中,我们整合易地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生态功能区补偿、扶贫专项、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等各类项目资金,减轻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经济压力,每户搬迁群众自筹资金1万至2万元即可搬迁安居。”古浪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胡雪琴介绍说。
群众搬出大山以后,生产怎么发展?这一问题,县里也早有考虑:根据搬迁工程规划,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全面完成搬迁任务后,移民数量将达到6.24万人。为解决群众生产问题,人均按照1.75亩土地配套,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共需开发土地12.4万亩,其中平整产业用地10.92万亩。
但新问题又来了。黄花滩本来就缺水,大面积开发土地,将需要大量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水的问题又怎么解决?
答案都是干出来的。
“黄花滩灌区已建成调蓄水池47座,总容积560万立方米。”古浪县黄花滩引黄灌区水利管理处工作人员俞建全介绍,目前灌区正在建设3座大型调蓄水池,总容积570万立方米;计划开工建设1座大型调蓄水池,容积370万立方米。待全部建成后,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调蓄水池总库容将达到1500万立方米。
“目前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水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俞建全肯定地说。
站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水利工程建设工程规划图前,粗细不一的输水线路蜿蜒曲折、密如蛛网,一节一节向移民区延伸。“包括生产和生活用水,大大小小的输水渠道,总的长度加起来有几千公里。”看着自己付出汗水的成果,俞建全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
“这地方,只要有水,种啥活啥!”一位当地干部对记者说。
充足的水,给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带来新的希望和勃勃生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