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甘肃省脱贫攻坚县(区)宣传周·卓尼】
“秘境卓尼”谱新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昝 琦 李近远 顾丽娟
柳林镇草岔沟村层层叠叠的梯田。
“大家只知农家苦,谁曾想过农家‘乐’。”在卓尼县木耳镇力赛村村民的记忆里,曾经的力赛村就是一个“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的落后藏族小村寨。
57户农牧户的力赛村,农家乐就有48家。卓尼全县农家乐更是遍地开花,农牧民靠着经营农家乐过上好日子,实现了农家“乐”。
这是卓尼县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也是10万藏汉人民走向小康的具体体现。
卓尼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属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度很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卓尼县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34.4%下降到目前的0.39%。2019年4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卓尼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如今,一栋栋藏式民宅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宽敞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农牧民脸上,一幅山清水秀百业兴的壮美画卷在卓尼大地上徐徐展开。
① 乡村“新”
纳浪镇温旗村土鸡养殖场,工人正在给土鸡添加饲料。
傍晚,驱车前往阿子滩镇那子卡村,一路雾色缭绕,伴随着丝丝寒意,穿梭于广阔草原,辽阔而梦幻。
走进村庄,整齐敞亮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宽阔的公路直通家门口;不远处的草场上,放眼望去连片的太阳能电板铺满整个山头;田间地头,8000余亩的高标准农田集中打造如火如荼……
眼前的美丽景象,让人很难联想到这里曾经的贫困。
那子卡村海拔3000米,曾是阿子滩镇基础条件最差的村庄。土地贫瘠、山高路险,就连村民赖以生存的青稞,都经常无法一年一熟,群众吃不上好饭、穿不上好衣、过不上好日子。
“村子里全是土路,下雨下雪一身泥,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村‘两委’组织涣散。”那子卡村党支部书记牛克俊对此深有体会。一段时间,光伏发电站修不起来,村里事情群众不参与,大部分人不想发展,也不敢发展。
2018年,阿子滩镇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牛克俊成为那子卡村党支部书记。他着手动员群众参与乡村建设,鼓励村民到乡村公益性岗位任职,合作社发挥带贫作用,慢慢地,村民思想发生了转变,“思维沉睡”的那子卡村逐渐被唤醒。
之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在这里如期推进,房屋、巷道、水电网全面提升改造,一个崭新的美丽藏乡新农村呈现在眼前。
来到脱贫户王家平家里,原先的旧房子翻建后贴了瓷砖、修了暖廊,窗明几净,别具特色。水冲式厕所、带有太阳能的浴室,让院子更加整洁卫生。
“大儿子大学毕业工作,家里负担轻了。我除了种药材,还入股了合作社。光伏发电站有分红,我还担任村里的森林管护员,一年有8000元收入。”那子卡村的发展,让王家平这样的村民有了更多的增收途径。
现在,那子卡村打造了上千亩的高标准农田,建成了青稞酒生产基地,还利用集体草场修建了覆盖3个贫困村的光伏发电站,依靠发电站,去年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
那子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卓尼县脱贫攻坚成就的一个缩影。
2015年起,卓尼县抓住机遇,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一个个贫困村庄改变旧貌,焕发出活力。
纳浪镇温旗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空壳,发展乏力。
2018年,小康村建设全面推进,温旗村先后进行房屋改造、道路硬化,修建了广场、安装了路灯,并为每户村民配备了热水器,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针对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帮扶单位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协调,发展中蜂和土鸡养殖产业,同时鼓励村民种植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生长的乌龙头,作为温旗村的长效产业。
脱贫攻坚,让最穷困的弱势群体,也能过上好日子。
在卓尼县交通运输局县乡公路管理站站长温延伟的记忆中,洮砚镇牙利山村离县城80多公里,道路又窄又陡弯道又多,从山上到山下坐车,就要走1个多小时山路。
路不通,离县城远,当地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村里人最渴望的就是能修通上山的路,把种植的药材和农产品卖出去。
如今,到牙利山村的公路修通了,大型车辆能直接到达家门口,村里的农产品走出了村子,村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② 农家“乐”
力赛村“保成农家乐”老板忙着招呼客人。
沿着缓缓流淌的洮河,来到卓尼县木耳镇力赛村,四周群山环绕,美不胜收。
恰逢周末,众多的农(藏)家乐院门口,停满车辆,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人品尝美食、把酒言欢,孩子们追逐嬉闹。此时,保成农家乐里,老板李保成端茶送水忙得不可开交。
“最近游客多,每天爆满,一天就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说起农家乐,李保成满脸笑意。
谁曾想到,这个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致富能人,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5口人的生活也仅靠着5亩旱地种植的大豆、麦子和土豆,以及他打临工勉强维持。
2017年,依托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木耳镇将力赛村57户农牧户住房进行特色风貌改造,并在村内道路铺装石板、安装地下管网,新建停车场、三角花园、民俗广场和滨河景观带,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变化,来此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
第二年,李保成用政府提供给贫困户5万元的贴息贷款和借款开起了农家乐,第一个月就挣到了3000多元。
和李保成一样,在木耳镇博峪村经营吉祥藏家农家乐的高吉庆曾经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孩子上学,妻子生病,家里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孩子读书、妻子看病,生活总是过得紧紧巴巴。
借着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东风,高吉庆在2017年开起了自己的农家乐。
“孩子毕业了,媳妇病也好了,欠账还清了,一年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今年,高吉庆利用政府“以奖代补”政策提供的5万元物资将院子进行提升改造,做了暖廊,准备扩大经营面积。
聊及村里办得火热的农家乐,博峪村村支书王国良感慨地说:“以前大家只知农家苦,谁会想到还有‘农家乐’这回事啊。”
木耳镇地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大峪沟沟口,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思想滞后,老百姓过得并不富裕。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卓尼县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转型升级。曾经一个个落后的村庄,变成了乡村旅游示范村。
2019年,仅力赛村生态旅游服务业收入就突破3500万元,全村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万元以上。
今日的卓尼,像力赛村、博峪村这样依靠经营农家乐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的村子还有不少。
随着百年藏寨及车巴河流域旅游资源,扎古录镇的游客量逐年增加,农牧民依托“麻路水乡”的自然之美兴办藏家乐,探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在洮砚镇,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群众将闻名已久的洮砚文化与农家小吃相结合,让游客在体验田园生活的同时感受洮砚文化的韵律。
2016年至今,卓尼县先后投入149.6万元推动旅游扶贫村建设。2019年7月,木耳镇博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为推动全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脱贫攻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如今,卓尼大地乡镇村庄各类农家乐遍地开花,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小康路,真正实现了从农家“苦”到农家“乐”的历史转变。
相关新闻
- 2020年03月27日【新甘肃云·县融媒集萃】卓尼:全面复工抓生产
- 2020年11月12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甘肃省脱贫攻坚县(区)宣传周·榆中】展秀美新姿 奏时代凯歌
- 2020年11月11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甘肃省脱贫攻坚县(区)宣传周·榆中】今天,在这里听榆中的脱贫故事——榆中县“脱贫攻坚宣传周”发布活动暨脱贫攻坚主题成就展启动侧记
- 2020年11月10日今天,在这里听榆中的脱贫故事 ——榆中县“脱贫攻坚宣传周”发布活动暨脱贫攻坚主题成就展启动侧记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