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樊锦诗:择一事而终老 心归处是敦煌

 2022/09/23/ 16:32 来源:新甘肃 记者 王睿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一个人做点事情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成一件事。樊锦诗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樊锦诗觉得,能与莫高窟相伴一生是件幸福的事。眼下,80多岁的她依旧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编写《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报告》上。这份历时十余年编写的共计30多万字的考古报告有望明年出版,将成为继《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后关于敦煌洞窟的又一份“档案资料”。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本文图片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与敦煌莫高窟结缘,是一次偶然的选择。1962年,是樊锦诗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按照北大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的惯例,毕业班学生可以选择到全国各地的文物单位参加毕业实习。

  “当时有不少同学都想选择敦煌,因为莫高窟在大家心目中是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的典型。”樊锦诗回忆说,对自己而言,敦煌同样是内心格外向往的地方,“敦煌那么远,如果能趁着毕业实习的机会去看一看,正好可以了却一桩心愿。”

  让樊锦诗没想到的是,最后的毕业分配,自己被分配去了敦煌。

  那个年代,“只要国家需要,就愿意无条件服从”似乎成了每一名学子共同的价值追求。更何况,敦煌石窟里的壁画和造像令樊锦诗念念不忘,她坚信,自己是喜欢敦煌、喜欢莫高窟的。

  1963年的毕业季,一个瘦弱的年轻女孩背起了厚重的行囊,满怀希望地登上开往西部的列车。她就是樊锦诗,那年25岁。

2015年5月,樊锦诗在莫高窟第272窟做早期洞窟内容调查。

  敦煌的美震撼人心,敦煌的苦却令人胆寒。

  “初见敦煌,惊艳无比。可只有真正留在这里才知道,洞内是神仙世界、艺术殿堂,洞外却是飞沙走石、黄土漫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樊锦诗感慨,和北京、上海相比,这里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

  当年的莫高窟几乎与世隔绝,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从莫高窟去一趟敦煌县城,要走大半天的路。当时的敦煌就是一个小镇,半个小时就能走完,城里只有两个百货商店,还有一个糖盐局。樊锦诗记得,那时,大家住土房、喝咸水,还要在洞窟里临摹壁画、保护修复、调查内容、研究文献。

  为什么在被世人遗忘的沙漠里会产生如此辉煌的石窟艺术?为什么敦煌仿佛被遗弃在此长达几个世纪?这些由壁画和彩塑营造而成的佛国世界曾经是什么面目?……这些问题每天都萦绕在樊锦诗的心头。

  “也许,我倾注一生的时间,也未必能穷尽它的谜底,但我依然要向前走。” 此后的50余年,樊锦诗再也舍不得与敦煌说再见,她整日穿梭在石窟里,与古圣先贤隔空“对话”。

  就是这样,樊锦诗走遍了莫高窟的所有洞窟、看遍了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2011年,她历时40年主持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正式出版,被誉为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报告。

  随着时间流逝,樊锦诗逐渐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她说,“来莫高窟的游客数量激增,有可能让洞窟的容颜不可逆地逝去,壁画渐渐模糊,颜色也慢慢褪去。”

  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计算机技术,她敏锐地感到,这或许是莫高窟得以永久保存的一个机会。

  经过30多年的探索,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集数字采集、安全存储、有效管理等多项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起系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数字敦煌资源不仅应用于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更使敦煌艺术走出洞窟,走向世界。

樊锦诗在洞窟内指导《敦煌石窟考古全集》的编写工作。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栏目写给樊锦诗的颁奖词。

  如今,敦煌研究院的每一个人赓续“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樊锦诗先生更成为“莫高精神”的杰出代表。回首过往,她总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记者手记:

  “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是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的真实写照。

  20世纪40年代起,常书鸿留法归国后,毕生致力于敦煌文物事业,被称为“敦煌守护神”;段文杰在一次画展上被敦煌壁画吸引,开启了一辈子对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毅然接过两位前辈手中的接力棒,默默守护着茫茫大漠里的莫高窟。

  只有去过敦煌、走近莫高窟的人才能感受到:莫高窟的清净令人心生敬畏。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他们把生命完全交付给敦煌的流沙和千佛洞方圆百里上匆匆消逝的光影,在一种貌似荒寒的人生景致中等待一个又一个莫高窟的春天。

  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如何让这些千年艺术瑰宝“容颜永驻”,成了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的共同追求。

  如今,新一代莫高窟守护人正继承先辈的遗志,赓续接力,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让这颗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