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和政:“拉满”年味仪式感 带旺春节“游”经济

 2023/01/29/ 10:29 来源:民族日报 记者 马瑞鹏 董平

和政:“拉满”年味仪式感 带旺春节“游”经济

  民族日报记者 马瑞鹏 董平

  说起中国人的仪式感,无疑就是过年了!春节期间,和政县依托良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融合传统习俗、非遗文化、冰雪旅游,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赏、消费、体验。在这里,你能体验到临夏人过年的所有元素。

  冰雪嘉年华

  位于法台山景区的松鸣岩国际滑雪场年前便开始着手春节假期的服务准备工作。造雪、设备维护、消杀,一切准备就绪后迎来了节日期间的游客高峰。“春节假期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00名左右,预估7天长假营收能达到200万元左右,基本回到了疫情前的营收水平”,松鸣岩国际滑雪场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天滑雪场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转,滑雪场已“兔”出重围,再现热闹喧嚣。

  停车场里,停满了来自各地不同号牌的车辆。滑雪场上,身着各式各样、五颜六色滑雪服的“滑友”们,操着不同地区的方言,欢呼声此起彼伏,瞬间成为了雪地里一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线,给沉寂了半年的法台山景区带来勃勃生机,大家都尽情享受着滑雪运动带来的新鲜与快乐。

  秧歌闹新春

  除了景区内熙熙攘攘,在和政县各乡村的“秧歌场”里,同样也是人山人海。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扭秧歌闹新春也成为和政县春节期间吸引游客眼球的“爆点”。和政秧歌是和政县群众正月闹新春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每到春节,当地群众自己筹资,自行组织,筹办秧歌队。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六,和政城乡锣鼓声声,秧歌劲舞,到处是一片辞旧迎新、欢度佳节的喜庆景象。“十排秧歌队由三个乡镇七个村400多人组成,除了传统的流星、四大中郎等传统节目外,我们还新增了双狮闹春、货郎串乡等新角色,用传统的秧歌曲调谱上新词,歌颂传唱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和政的发展变化,希望新年里给大家带来欢乐”,秧歌队总指挥马怀禄乐滋滋地介绍道,他们的秧歌表演一直深受群众支持与喜爱,出彩的秧歌表演一度吸引了央视媒体的报道,“和政秧歌从明代一路演绎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虽然是老文化老传统,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都纷纷加入到秧歌队,我们越‘扭’越年轻,越‘扭’越不怕断代!”。

  史前探秘游

  与热闹喧嚣的滑雪场和秧歌场不同的是,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里却多了些许“清净”,“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解,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和政拥有着动物的天堂,神奇的六项世界之最……作为一名讲解员,我诚恳邀请您来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参观,让我们一起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讲解员张琴琴认真的解说道,而游客们也都安安静静地聆听着古动物化石的史前秘密。记者注意到,这里正吸引着周边县市或外地越来越多的游客特意前来参观,尤其是亲子游、研学游居多。据悉,平均每天接待500多名游客前来参观。

  “我来自黑龙江,今天是第一次来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这里的一切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没想到这里的化石竟如此丰富,保存得这么完整。我拍了很多照片,准备发个朋友圈,让更多朋友来这里参观。”游客季连友说道。

  近年来,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吸引着广大游客及学生和家长们的目光,在节假日、寒暑假、休息日,或三五一群、或数十人一队、或组团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逐渐成为拉动和政县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新支点。

  花卉扮新景

  随着春节的到来,许多群众选购一些传达美好寓意的年宵花,红彤彤的仙客来,姹紫嫣红的蝴蝶兰,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火热的花卉交易热闹非凡,和政县百益国际现代花卉产业园也迎来销售高峰。

  1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和政县百益国际现代花卉产业园,仙客来、蝴蝶兰、杜鹃等各种应节花卉争奇斗艳、姹紫嫣红,前来买花的群众络绎不绝,一派喜气洋洋的过年景象。经历三年“寒冬”,终于迎来春暖花开。

  在众多花卉中,双梗蝴蝶兰和高山杜鹃依旧是各花卉园区的主推品种,园区入口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蝴蝶兰盆栽和高山杜鹃盆景,极为亮眼。“今年行情最好!”花卉园区负责人康宁告诉记者,迷你双梗蝴蝶兰一度售罄,卡利、莫雷利亚、鹿特丹等多个品种供不应求,高山杜鹃、藤井妇人等品种广受消费者喜爱,“春节期间我们本地零售了蝴蝶兰、高山杜鹃4万多株,向北京、上海、云南等地销售了3000多盆高山杜鹃和2万多株蝴蝶兰,效益十分可观。”

  随着冬季旅游市场的复苏回暖,“拉满”年味的和政也迎来了文旅消费热潮,滑雪、秧歌、花卉、古生物化石……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也对和政县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