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陇南:优越“酒生态” 酿造优质“生态酒”

 2023/07/14/ 11:01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 杨丽君 海秀芳 李董

陇南:优越“酒生态” 酿造优质“生态酒”

  陇南日报记者 杨丽君 海秀芳 李董

  时间淬炼芬芳,岁月赓续浓香。

  7月11日,2023年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会议在徽县召开,众多专家学者和白酒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谋白酒酿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场高规格且意义重大的会议,为何花落陇南?作为西北最大的生态白酒酿造基地,金徽酒背后又有什么“地理密码”?记者在会议期间进行了深入采访。

  “金徽在中国众多白酒企业中,具有鲜明的生态、品质、文化以及酿造理念的独特性。自然的天赋和微生态的培育,正是金徽酒的美酒基因。”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说。

  正如他所言,秦岭南麓、嘉陵江畔、徽成盆地不可复制的酿酒生态环境、最适合微生物繁衍生息的温润气候,恰恰是陇南最大的优势所在,独特的低温酿造工艺和甜润好喝的产品品质是金徽酒最大的底气。

  不负大自然的这份“偏爱”,参透“好山好水”,成为陇南生态与美酒的双向选择。

  承天地自然之大美,合大师酿艺之匠心,酿生态洞藏之好酒———这,是金徽酒业的生态实践,更是陇南的好酒故事。

  (一)

  “金徽酒所在的陇南的确山青水美,为酿造好酒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宋书玉说。

  常言道,好山好水出好酒。白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直秉承“天人合一,天酿美酒”的理念。

  金徽酒地处秦岭南麓、长江上游、有“陇上江南”美誉的徽县。据地方志记载,金徽酒源于西汉,盛于唐宋,明清时期已是闻名遐迩的“西部酒乡”。

  浩浩汤汤的水与巍巍绵延的山相遇在徽成盆地,在千年、万年的时间里,形成了其独有的酿酒微生物菌群,造就了金徽酒独具特色的优良品质。

  “没想到金徽酒所在的陇南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完全是另外一个天地。”在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副院长宋全厚看来,一瓶优质白酒的酿造,先天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酿酒因素也至关重要,而金徽酒就具备这样好的基础条件。

  四季流转与节气更替,使得徽成盆地这片水土的精髓早已深深融入到了金徽酒的酿造中。

  不可复制的生态酿酒环境和独有的低温酿造工艺,造就了金徽酒“生态酿造、低温甜润”的独特品质,是国内为数不多同时获得“中华老字号”“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绿色食品”等多项国家级权威认证的白酒企业。

  一方水土养育一坛好酒,金徽酒生于此、长于此,用优越的“酒生态”,酿造优质的“生态酒”。生态酿酒理念,即是金徽酒的品质基础和品质表达。

  “连续不间断的酿造给金徽整个产区驯化了一批适合酿造好的金徽酒的微生物群体,这个群体是我们独有的,也是我们的优势。”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杜小威说。

  此次会议上,专家学者还进行了“白酒贮存研究”的专题分享。江南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岩表示,金徽酒采用的陶坛贮存和酒海贮存,历经时光雕饰,最终成就了金徽美酒芬芳。

  “生态”是金徽酒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目前,金徽酒建成了占地面积2000多亩、西北最大的生态白酒酿造基地,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集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花园式生态酿酒园,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取山水之精妙,创生态之酿艺,合匠心之品质,它们共同塑造了金徽酒的生态个性。”此次会议上,专家学者对金徽酒的生态酿造给予高度认可。

  通过严谨的质量过程控制,使金徽酒既具南方酒的丰满醇厚又有北方酒的芬芳净爽,形成了“只有窖香没有泥味”的独特风格,不仅继承发扬金徽酒传统特点,而且适应当代新兴消费群体需要。

  每一滴都是天地人的共酿,每一杯都是品质上佳的生态美酒,每一瓶都是凝聚千年酿造工艺的老酒。

  (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子所说的“水土”,包括地理位置、物候环境,也包括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以及由人所塑造出的地域性格。 

  地理条件优越,有好山好水的并不只有金徽。但为何金徽成为西北最大的生态白酒酿造基地、全国19家白酒上市公司之一,成为行业内生态酿酒领域的代表甚至是引领者?

  “天地人酿好酒”,在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副院长宋全厚看来,天地是宏观的生态环境,而“人”也是很重要的要素。

  “金徽在自然生态、酿酒微生态等方面都具备了一个好酒应该具备的条件,陇南市委市政府对金徽酒业更是给予了很大的关心指导和支持。”宋书玉说。

  正如他所言,近年来,在工业发展上,陇南持续放大优势、拓存创增,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跳起摸高”、提速加力,在纾难解困、促企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发展,建强园区、夯实载体等方面求实效。

  随着一项项措施落实到位,一条条制度落地成章,陇南产业发展态势越来越好。

  如今,陇南已经将白酒酿造打造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集群、拉动社会就业、增加地方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以金徽酒为代表的陇酒已经成为西北名酒的典型代表。

  “陇南不仅有好的自然环境,而且不守旧,非常重视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江南大学教授徐岩说。

  据副市长李辉在会上介绍,为进一步加快促进白酒产业做大做强,市委、市政府组建了工作专班,并制定印发了《白酒酿造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以链主企业为龙头,以扩规模、提等级、延链条、增效益为突破口,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全力打造百亿产业,确保“做出特色、做大规模、做响品牌”。

  这些环环紧扣的工作链、责任链、机制链,耦合联动、务实管用。

  以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拥有1名国家级评酒大师、7名国家级白酒评委、28名省级白酒评委和1000多名白酒酿造技师组成的专业技术和研发团队。

  不仅如此,陇南还出台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打造审批最少、服务最好、速度最快的一流营商环境;召开全市强工业行动推进大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暨强科技行动工作推进会议,大抓工业大干工业大兴工业,扎实开展强科技行动……一个个高密频次的政策包、项目包、服务包,集中推出、全面发力。

  这些审时度势的决策部署,承压纾困的务实举措,为白酒酿造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支撑。

  “金徽酒是一种浓香型的酒,平静、柔和、好喝!”宋全厚如此评价。

  (三)

  一瓶好酒的养成,生态、技艺和消费三要素缺一不可。酒的神奇之处,便在于架起了一座“人与天相近、人与地相连、人与人相亲”的桥梁……

  多年来,金徽酒业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以人的发展推动企业发展。公司实行全员股权激励、全员免费就餐、带薪休假、生日礼金、新婚礼金等一系列关爱员工措施,形成了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机制。

  酒是陇南特色产业的靓丽名片,也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决胜利器。2007年至2022年,金徽酒累计实现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上缴税费近50亿元,提供直接就业岗位4000多人,间接拉动2万人就业,现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纳税最多的白酒企业。

  “此次年会既为众多专家学者和白酒企业深入交流、互学互鉴提供了广阔平台,也为陇南深入学习白酒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先进工艺提供了难得机遇。”李辉在致辞中说。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杜小威认为,陇南优越的酿酒条件在国内都很稀少,有着非常好的产业发展前景。“一个好的产区才能产出好酒,同时一个好酒成名以后对整个产区的影响和带动很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要由一瓶酒产生多瓶酒的价值。”杜小威为此提出,希望金徽酒进一步重视技术创新、重视质量,继续把品质做好,把市场做好,把业绩做好,通过品牌的打造提升产区的影响力,做大产业链。

  “金徽在这个地区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能够带动整个陇南包括其他的一些产业发展,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徐岩同样表示。

  对此,李辉回应,下一步,陇南将进一步加强和中国酒业协会的交流对接,支持鼓励陇南白酒企业深入学习借鉴国内一流白酒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培育壮大白酒酿造产业集群,让“一瓶酒”实现一个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加速一个百亿园区的建设,为“陇酒振兴”和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注活力、添动力。

  “金徽酒将通过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发展相结合,‘金徽’和‘陇南春’双品牌驱动,在市场开拓上‘布局全国、深耕西北、重点突破’”,展望未来,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志刚表示,虽然行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但金徽酒依然充满信心。

  “就是要达到为实现‘跻身中国白酒十强,打造中国知名白酒品牌,建成中国大型白酒酿造基地’的战略目标努力奋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他说。

  时间淬炼芬芳,岁月赓续浓香。“金徽只要坚持酿造初心,坚持以人为本的酿造理念,传承中国白酒的酿造技艺,坚持自然生态与微生态双导向的酿造,相信会越来越美好。”宋书玉说。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唯有耐心等待,经受住时光沉淀,才能换取一杯久经雕琢的华味美酒。

  陇南,将继续上下一心,爬坡过坎,以更优质的服务保障,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企业持续创新,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