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放大新能源大数据叠加优势——甘肃电投紫金云打造算力产业

 2023/07/17/ 08:1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占东 范海瑞

【强信心 稳经济 促发展】

放大新能源大数据叠加优势

——甘肃电投紫金云打造算力产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范海瑞

  盛夏时节,位于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和风习习,绿草茵茵。

  6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甘肃电投集团紫金云数据中心,这里机房成阵,“云朵”飞扬。华为云、紫光云、移动云、天翼云、联通云、如意云、城市云等大数据平台及国家北斗导航数据服务甘肃分中心等形成算力集群。

  在紫金云大数据集控中心监控大厅大屏幕上,数据中心机房运行的场景实时呈现。值班长孙佳认真监视数据中心各设备设施运行情况,机房温度湿度、机组制冷、配电室电流电压等运行数据时刻保持在正常范围,一个个数据在20毫秒之内传输到全国各地。孙佳告诉记者,集控中心就是数据中心运行的“大脑”中枢,截至目前,紫金云大数据中心已为30家单位提供算力等各类数字业务服务。

  作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甘肃省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平台,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由甘肃电投集团控股投资,于2018年在金昌动工建设,规划总投资50亿元,分三期建设数据中心24栋,建成5万个机柜。1.1期于2020年建成投运,1.2期预计今年9月投运,1期达到5000个机柜服务能力,提供IDC、云平台、高性能计算、北斗+、系统集成等服务,打造省级大数据中心、数据灾备中心和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甘肃分中心。

  大数据中心集群的建设对电力能源、地理气候等因素要求严格。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有哪些优势?在建设和服务中又有哪些创新突破?

  甘肃紫金云大数据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杨大利介绍,金昌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常年平均气温为4℃至9℃,地质结构稳定,是数据中心建设的一类(最优)地区。金昌还处于河西新能源基地,绿电丰富。园区1期年用电量约为2亿千瓦时,2022年大数据中心100%使用绿电。3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年用电量预计达25亿千瓦时,促进河西新能源就地消纳。

  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甘肃电投集团所属的紫金云大数据公司把新能源与大数据叠加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引入外部资本共同建设紫金云高性能计算平台与人工智能计算平台,一期形成了2.7P的算力服务能力,成为甘肃省内最大的商用算力服务平台;凭借项目领先的设计、先进的配套设备和管理系统、专业的运维管理以及服务,通过了国际Uptime Tier Ⅲ、CQC国家A级数据中心双认证,多次获得国内行业奖项和荣誉资质,被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确定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甘肃分中心于2023年1月建成具备服务能力;截至2023年3月,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现有GPU资源算力已全部售出,GPU负载率已达100%;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北京计算中心、上海超算中心等行业头部企业形成战略合作,紫金云高性能通用计算中心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超算平台……形成算力产业集群、北斗融合时空服务平台核心竞争力。

  杨大利介绍,以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甘肃分中心为例,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获国际Uptime Tier Ⅲ、CQC国家A级数据中心双认证,为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甘肃分中心落户提供了过硬条件。目前,通过双方合作,基于北斗数据优势,为九甸峡电站大坝安装了北斗终端,可对其边坡地质变化进行智能监测和数字化管理;基于气象信息和超算能力,与兰州大学合作研发风电场功率预测系统。已经投入运营的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北斗时空信息平台及水电站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北斗时空码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示范系统均已具备对外提供服务的能力。

  杨大利表示,近年来,甘肃电投集团所属的紫金云大数据公司依托绿色电力资源优势,全面打造“云、储、算、智”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算力为基、全链培育,运营数据、输出服务”的产业布局,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数据信息产业生态链及西部超算数据商用中心。下一步将聚焦高性能计算、北斗+遥感数据服务,建设北斗位置导航甘肃分中心、时空数据应用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人工智算中心,推进“平台+应用+数据+服务”协同化发展,放大“北斗+”和“+北斗”的“乘数效应”,为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应用服务,打造基于时空算力为核心的应用服务中心,拉长做深产业链,驱动大数据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