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筑梦田园织锦绣 乡村振兴谱新篇——张掖市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2023/07/20/ 10:25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7月20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言人来了”新闻发布活动(张掖专场):筑梦田园织锦绣 乡村振兴谱新篇——张掖市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新闻发布会。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阎奋民,张掖市副市长张力,张掖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贺天斌,张掖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蒋立伟,张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延亮,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郭建平,共同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卢莹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发言人来了”新闻发布活动,是省政府新闻办策划组织的一项入基层、接地气,宣传惠民政策,展现各地发展成就的实践性活动。

  今天,我们走进张掖市,全面介绍全省“三农工作”以及实施和美乡村战略的有关情况,同时直观感受张掖市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取得的成效和亮点。

  近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以赴抓好粮食安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张掖市作为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紧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全域推进、整体提升,统筹谋划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在全省率先开展“两带四区四线”乡村振兴示范片带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张掖样板”。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阎奋民先生,张掖市副市长张力先生,张掖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贺天斌先生,张掖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蒋立伟先生,张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延亮先生,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郭建平先生,请他们共同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阎奋民先生介绍近年来全省“三农工作”的有关情况。

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阎奋民

  阎奋民:

  各位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同大家见面。多年来,你们积极报道和宣传推介甘肃农业农村工作,为甘肃“三农”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杨金泉同志委托,由我向大家介绍近年来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成效。

  借此机会,我代表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对各位记者朋友及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甘肃“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坚决守牢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2022年,全省一产增加值1515.3亿元,增速连续5年排名全国前四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65元,较2017年增长50.6%、年均增长8.5%。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开局之年,我们以开展主题教育和“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以硬担当、硬举措、硬作风狠抓重点任务落实。经与统计部门衔接,今年上半年,全省一产增加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一是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拓展。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健全“一键报贫”机制,常住农户申报“一键报贫”二维码实现全覆盖,全省监测对象户均落实帮扶措施3.9项,风险消除率70.2%,“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巩固提升,实现由“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建立脱贫人口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搬迁群众产业就业3本台账,累计为6.7万户落实产业帮扶措施,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贷款总量、贷款余额和新增贷款均居全国首位。深化东西部协作和结对帮扶,组织开展“津陇共振兴”和“鲁企走进甘肃”活动,合力推进“一县一园”和“百村振兴”计划。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二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充足有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2020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200万吨大关,2022年达到1265万吨,创历史新高。从2019年开始我省每年外调粮食30万吨左右,实现产销平衡省向调出省的历史性转变。2021和2022年,甘肃粮食生产工作连续2年被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2019年至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510万亩,复耕复种撂荒地454.1万亩。扎实推进全省种业振兴行动,玉米种子生产面积稳定在140万亩以上,年均产种5.8亿公斤,居全国第一;年均生产马铃薯原原种14亿粒以上,居全国前列。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52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肉蛋奶、蔬菜、水果生产稳定、供应充足。

  三是优势特色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大力发展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地方特色产品为补充的特色产业,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牧业结构日趋优化,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全省肉牛存栏全国第八,肉羊存栏全国第三,高原夏菜产量全国第一,苹果、马铃薯产量全国第三,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360家。成功创建甘味肉羊、平凉红牛、设施蔬菜、道地中药材、马铃薯和苹果6个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了六大产业全覆盖,临洮、肃州、东乡等9县区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会宁、民勤、临泽3县获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42个乡镇获批创建国家产业强镇,认定奖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导向更加明确。持续推进以“甘味”品牌为统领、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商标品牌为根本的“甘味”品牌体系建设,“甘味”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连续两年在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排名第一。

  四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抢抓国家实施黄河战略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开展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抓点示范行动,大力推进以青贮玉米为主的粮改饲,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农药减量增效等措施,实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绿色生产,擦亮了“甘味”农产品的绿色底色。5年化肥使用量实物量减少约40万吨,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391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630万亩,全省废旧地膜回收率、尾菜处理利用率、畜禽粪污利用率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84.7%、52%、80%和89%,较2017年分别增长4.6、12.5、12和6.8个百分点。我省尾菜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和堆沤肥还田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关键技术与典型模式。

  五是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场硬仗,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有序推进,已建成50个省级示范乡(镇)、1000个省级示范村,5个省级示范市州和10个省级示范县(市)创建工作正在实施中。全面启动“和美村庄”创建行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制定下发《甘肃省“和美村庄”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明天将在临夏州召开全省“和美村庄”现场推进会。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累计改建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12万座,全省卫生厕所达到263.8万户,普及率从2018年底占总农户数的10%提高到53.9%,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6%,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敦煌市、华池县被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通报表彰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六是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扎实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暨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律师调解工作室实现县级全覆盖,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开展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农村婚嫁彩礼持续走低、逐渐好转,移风易俗取得积极成效。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党建引领“三治合一”等乡村治理模式逐步完善推广,乡村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加快形成。

  七是资源要素保障持续强化。全省衔接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比重超过55%。出台全省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农业农村《若干措施》和《考核办法》,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超过32%。设立30亿元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如期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4万个,家庭农场5.9万个,形成了联农带农、农户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全省土地流转面积1486.8万亩,流转率22.7%。制定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意见》等文件,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持续推进主题教育和“三抓三促”行动,全力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阎巡视的介绍。下面请张力先生介绍张掖市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成效成果。

张掖市副市长张力

  张力: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筑梦田园织锦绣 乡村振兴谱新篇”——张掖市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我代表张掖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各位领导和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张掖市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有关工作情况。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因“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得名,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誉。全市国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区5县,65个乡镇(街道)836个行政村,全市常住人口113万人。张掖市区域优势明显,地处“北纬38度”全球最佳农业产业带,光热水土资源绝佳搭配,是天然的绿色大农场、有机大牧场,是全国第6大蔬菜供应基地,建成6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市主动适应“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围绕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要求,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建设,2021年被确定为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市;2022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激励市;2019年至2022年在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中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一,荣膺“四连冠”。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支持张掖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并批复《张掖市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2023—2027年)》,要求张掖为全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经验、塑造样板。我市把创建示范区作为重大使命、重大责任、重大机遇,全力以赴在规划引领、产业升级、乡村建设、城乡融合、治理提效、深化改革“六个方面”走在前、作示范,力求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开拓性举措、原创性模式、引领性做法、标志性项目,努力为全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干出成果、蹚出经验、创出标准。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落实。

  一、扎实推进“一区创建”

  我市坚持把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张掖样板”。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分解落实2023年示范区创建重点工作任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级领导包抓责任机制,先后组织召开动员大会、推进会以及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对创建任务再细化、再协调、再调度。围绕“一高地四区”(全国知名、西北一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宜居宜业、大美绿洲西北乡村建设引领区,乡风文明、和谐陇原西北善治和美乡村示范区,全国驰名、西北率先共同富裕实践区,全国闻名、西北领先农村改革试验区)创建目标,制定印发2023年示范区创建“三个清单”,其中任务清单20项、项目清单112项、争取支持政策清单39项。六县区配套制定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形成“1+6”规划建设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稳步推进、高效落实。

  二、坚决守牢“两条底线”

  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属地责任,确保耕地面积、粮播面积和粮食产量稳定落实。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18.85万亩、占全省7.9%;粮食产量151.17万吨、占全省12%。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和长期底线任务抓牢抓实,结合“甘肃一键报贫”系统,探索建立运行“831”(八位一体监测渠道,三个动态库,落实一户一策)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预警响应作用,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1495户4615人,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未发生整村整乡规模性返贫情况。

  三、积极推进“三项任务”

  (一)加强科技创新。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智能化提升行动,聚焦播种、植保及收获、蔬菜移栽等农机装备瓶颈制约集中攻坚,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5%。实施“云上乡村”数字乡村赋能行动,积极谋划建设一批智慧农场、农田、果园和数字化无人工厂,探索发展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支撑的智慧农业。实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十业百社万才”计划,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助推农业提质增效。

  (二)加快招商引资。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召开项目推介会8次,开展“甘味”农产品展销活动11场次,邀请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华远陆港一亩田有限公司、北京中农犇腾科技有限公司等70家国内外公司洽谈合作事宜。今年全市农业农村领域“三个清单”项目37项,总投资127.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1.87亿元。上半年,开复工项目31项,完成投资13.27亿元;全市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入库项目40项,到位资金13.5亿元;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培育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家。

  (三)推进乡村建设,打造和美乡村。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经验转化运用。坚持“一村一特色、百村百面貌”,甘州、临泽、高台以“塞上江南、戈壁水乡”风格为主,山丹、民乐突出汉明清清雅风格,肃南彰显裕固民族风情,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实现511个发展类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聚焦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农民群众集中安置、公共服务集中配置、特色产业集中布局“四集中”模式,在持续巩固提升已建成的3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117个示范村的同时,全力推进临泽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4个示范乡镇、25个示范村和54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着力打造6个城乡融合示范区、5个中心集镇示范片区、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和30个集镇改造、30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示范引领乡村建设向全域拓展提升。紧抓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机遇,搬迁群众2.3万户。加快农村土坯房改造和农房质量提升,改造抗震农房2.72万户。

  四、稳步深化“四项改革”

  一是创新推行优质种植基地市场化竞争性配置改革。将甘州区沙井镇、临泽县板桥镇、高台县骆驼城镇等34个乡镇作为优质基地,充分激发企业间良性竞争,带动效益好、信誉度高的制种头部企业向优质基地靠拢,推动全市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全市落实制种面积123.28万亩。二是积极推行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在去年12个市级试点经验基础上,今年累计确认市级试点73个、注册集体公司69个。目前,68个村级集体公司已开展业务,营业收入达到3816.04万元、盈利455.89万元,有效实现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三是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创新发展“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托管中心+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打造升级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四是探索试行农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两权置换”改革,盘活用好闲置资源,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五、全面推进“五大振兴”

  (一)产业振兴为基础,加快建设实力乡村。以打造全国知名、西北一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为目标,优化布局黑河沿岸优势农业、沿山冷凉特色农业、戈壁荒漠设施农业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带,壮大现代种业、绿色蔬菜等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专用马铃薯、休闲观光农业等六大功能区,接续打造11条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70%。按照“公路沿线型、景区依托型、产业聚集型、美丽乡村带动型”四类模式,以农事体验、休闲采摘、研学科普等为主要形式,打造了芦笋庄园、焉支花谷、薯香驿站、种业小镇、草莓庄园、葡萄欢乐谷、百花溪水系景观等一批新业态新场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建设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提供产业支撑。

  (二)人才振兴为关键,加快建设活力乡村。制定出台《张掖市人才支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若干措施》,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智库、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组建产业人才联盟等14项人才政策举措,推动更多人才资源向乡村集聚。深入推进“十业百社万才”计划,组织开展“联百社助百企”系列服务活动。近年来,组织专家服务团开展服务活动近400场次,解决产业发展难题114个。大力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培树“民乐憨小伙”等乡村工匠品牌7个,以赛促评选拔工匠型人才348名。严格落实“凡晋必下”、结对帮扶、对口支援等政策措施,选派311名人才支教支医、服务基层。实施高校毕业生留张来张就业创业专项行动,集成20条引才聚才措施,工作经验被《甘肃信息·要事跟进》刊载。

  (三)文化振兴为灵魂,加快建设文明乡村。以打造乡风文明、和谐陇原西北善治和美乡村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建成实践中心6个、实践所70个、实践站887个,县乡村实现全覆盖。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持续治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经验做法在中宣部《宣传工作》刊登。探索搭建小院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协商议事“微平台”,“小板凳+”群众议事服务模式被国家和省乡村振兴局宣传推广。积极开展文化进万家、“快乐老乡”群众性引领示范活动,成功承(举)办第11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全国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暨第十届全国地市级文化馆“百馆联动”活动等系列活动。

  (四)生态振兴为导向,加快建设和美乡村。在全省率先开展“清洁村庄”创建行动,市级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中安排950万元,按照优秀、良好、较好等次,分别进行奖补,并实行等级动态评定。争取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890万元,重点用于全市农村污水治理,全市836个行政村“清洁村庄”创建实现全覆盖。扎实开展“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十无”整治行动,持续实施风貌改造工作,乡村环境面貌不断更新,为和美乡村创建打好了基础。

  (五)组织振兴为保障,加快建设善治乡村。制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清单指引》,明确党建引领乡村振兴6方面38项重点任务,促进组织、干部、人才资源向乡村一线聚集下沉。实施基层党建基础建设攻坚行动,建立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星级争创和软弱涣散整顿对接机制,对100个五星级党支部进行挂牌命名,对17个五星级党支部摘牌降星。积极推行“党建+产业”组织振兴模式,组建片区党委、党建联盟、党建共同体等功能型党组织85个,链接带动372个村、745个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抱团发展,确保80%以上的村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纵深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运行协调机制、“情理法诉”和“四级七天”矛盾纠纷调解法等乡村治理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下一步,张掖市将紧紧围绕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和“规划引领、产业升级、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深化改革、治理提效上走在前、作示范”的目标要求,从统筹谋划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高度重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坚决反对脱离实际大拆大建等方面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整市推进、全域提升,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着力打造“一高地四区”乡村振兴张掖样板。

  主持人:

  感谢张市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媒体朋友们开始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在张掖市乡村振兴工作中,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工作方面有哪些特色亮点?

张掖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贺天斌

  贺天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组织振兴是保障,人才振兴是支撑,作为组织部门责无旁贷、重任在肩。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高度自觉,率先在全省出台《关于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意见》,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为乡村振兴全省实绩考核“四连冠”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一是探索了组织振兴新模式。加快乡村振兴核心在产业,关键是党组织有效发挥引领助推作用。我们立足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需要,率先探索推行“党建+产业”组织振兴模式,在地域分布集中、资源禀赋相近、产业结构趋同等条件成熟的地方,打破行政区划,组建片区党委、党建联盟、党建共同体等区域化、功能型党组织85个,链接带动近一半的村、801个市场主体实现抱团发展,既解决了一村一社“人才少、资源缺”的问题,又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事情。比如,甘州区党寨镇陈寨村联合周边2个乡镇的6个村,成立乡村振兴示范带设施农业片区党委,通过组织共建的方式强化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群众动员,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片区内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20.8万元,比周边村高出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8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46万元。

  二是打造了能征善战主力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关键在基层党组织队伍。我们牢固树立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鲜明提出每年提拔使用10名左右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实绩突出的乡镇党委书记。2021年换届以来,已提拔使用乡镇党委书记21名。坚持把最能打硬仗的干部派到乡村振兴主战场,选派6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任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镇长,向脱贫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调整增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389名,建立工作队员和派出单位与联系村责任捆绑机制,让下沉干部深度参与乡村发展。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雁阵培育”计划,选树担当作为好支书和乡村振兴带头人100名,组织128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参加学历提升教育,村党组织书记中致富带头人达到8成以上。

  三是夯实了集体经济家底子。我们始终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村级集体经济“提标倍增”行动实施方案,组织专门团队对薄弱村资源禀赋、发展前景进行调研论证,“一村一策”指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探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通过整合集体资产、引入投资主体、吸引村民资金入股等方式,成立村级实体公司270多个。2022年底,全市10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同比增长33.4个百分点,其中10万元以上达到75.1%、同比增长33.8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占比达到92%、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从“有没有”向“强不强”的转变。

  四是打出了人才振兴组合拳。着眼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出台人才支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若干措施,提出高端人才引领、优质人才资源下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5个方面14项具体措施。实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十业百社万才”计划,聚合市内外高校院所106名专家人才,组建蔬菜、肉牛、玉米制种等10个专家服务团,结对帮扶120个人才引领型农民合作社和109户重点企业,与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一道“零距离”指导产业发展,帮带培养新型农民1万多名。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年均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人才3万多人次,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4480人,坚持每年举办金张掖乡村工匠技能大赛,以赛促评选拔工匠型人才300多名,开展“彩虹张掖”优质主播千人矩阵选拔活动,带动1万多名扎根在乡村、活跃在民间的“新农人”破“土”而出。实施高校毕业生留张来张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强化宣传推介、待遇保障、创业贷款支持等吸才聚才措施,加大人才招聘、引进和基层项目招录力度,把最有可能留在张掖的人才引进来、留下来,每年吸引5000名左右市内外高校毕业生在张就业创业。

央广网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请问张掖市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哪些良好效果?

张掖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蒋立伟

  蒋立伟: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张掖市坚持以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深入实施凝心铸魂、文化惠民、文化保护传承、文化产业赋能、乡风文明提升“五项工程”,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实施凝心铸魂工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主线,采取“宣讲+文艺”“宣讲+服务”“宣讲+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党的理论进万家”系列宣讲活动500多场次。精心培育打造“润心亭里传习语”“红枣树下话理论”等20多个群众性理论宣讲品牌,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聚焦乡村文化振兴重点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公共文化馆7个,图书馆6个,博物馆6个,美术馆6个、书画院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83个,初步形成文化阵地建设运行长效管理机制。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红色文艺轻骑兵”“书香张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系列文化惠民演出,每年举办活动600多场次。

  三、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坚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习所52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肃南县明花乡)、“甘肃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肃南县明花乡,民乐县丰乐镇,高台县宣化镇,甘州区)。开展刺绣、木雕、剪纸等手工制作培训班20多期,培训技术人员2000人次。裕固族非遗传承保护、甘州黄河灯阵、甘州小调等4个创新坊入选全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四、实施文化产业赋能工程。加大国家、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和乡村文化旅游带头人培养培育力度,成功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民乐县民联镇东寨村、临泽县板桥镇红沟村、山丹县李桥乡高庙村、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肃南县康乐镇榆木庄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2个。设计推出10条张掖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2年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786.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83亿元,2023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835.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88亿元,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富民的新动能。

  五、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标要求,组建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3000余支,常态开展医疗健康、文化文艺、爱心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满足城乡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7个,省级文明村镇98个,市级文明村镇144个,县区(级)文明村镇498个。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积极探索推行农村红白事宜登记备案制度,让“小规章”成为约束群众的“硬办法”。用好“积分超市”“道德银行”,广泛推广“一碗粉汤待亲人”“浪漫七夕·相约红桥”集体婚礼、“零彩礼嫁女”等一批移风易俗先进典型经验做法,农村新风正气不断弘扬。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持续抓好《张掖市乡村文化振兴规划(2022一2025年)》落地落实,更加深入细致、精准高效地开展工作,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谢谢大家!

中国妇女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也非常关注。农业农村部门是产业振兴的主管部门,请问,张掖市在产业振兴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效果?

张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延亮

  韩延亮:

  张掖地处“北纬38度”全球最佳农业产业带,境内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是天然的绿色大农场和有机大牧场。近年来,我们立足建设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坚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接二连三”方向,打造全国知名、西北一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布局黑河沿岸优势农业、沿山冷凉特色农业、戈壁荒漠设施农业三大板块,建设现代种业、优质蔬菜、设施农业、肉牛奶牛、专用马铃薯、休闲观光农业6大功能区,全国重要的“粮仓子”“菜篮子”“肉架子”“奶袋子”地位持续提升。

  一是产业体系持续优化。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在315万亩、150万吨以上,着力培育玉米制种、绿色蔬菜、张掖肉牛、优质奶业、戈壁节水生态农业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100万亩玉米种子、100万亩蔬菜、100万头牛、100万亩草、600万只羊、100万亩特色种植的“6个百万”产业规模,持续打造种子加工、肉制品、乳制品等11条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9%。二是生产体系日臻完善。建成高标准农田318.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59.4%、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67%,在全省占比第一。建设水肥一体化核心基地166.4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4%,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246个,“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7个、企业商标品牌54个,张掖葡萄、肃南牦牛、高台辣椒干等8个产品获全国地理标志证明。三是经营体系不断拓展。探索推行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一村一块地、一企一基地”、玉米制种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改革,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96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322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32家,2022年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到60%,比全省平均数高出5个百分点。

  下一步,张掖将紧紧围绕做好“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内涵文章,坚持不懈调结构、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为建设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提供坚实产业支撑。一是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争取实施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用4年时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三个不减”。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先进适用设施装备研发应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二是持续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国玉米制种基地、加工基地、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现代种业基地。持续壮大高原夏菜、反季节蔬菜、加工蔬菜、制种蔬菜规模,建设全国知名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张掖肉牛”新品种,提升“小群体、大规模”生产水平,建设全国优质肉牛储备基地和优质牛肉供应基地。培育优质奶业产业集群,努力把张掖打造成全国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和有机奶生产基地。大力示范推广“光伏+戈壁设施农业”生产业态,努力建成西北地区高端戈壁节水生态农业示范样板。三是着力锻造产业链条。坚持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为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高质量推进张掖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和甘州区、临泽县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培育10个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招商引资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大、行业领先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四是大力加强品牌创建。高起点编制农产品品牌规划,加快构建以“金张掖”为核心品牌引领的“1+N”特色产品品牌体系,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深耕细作,构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张掖市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郭建平

  郭建平:

  近年来,张掖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重要指示精神,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污染治理,切实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一、统筹谋划布局,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印发了《张掖市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实施意见》,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组成工作专班,统筹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各项工作。建立了“市级主导、县区主体、乡镇主抓、村社主干、各方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落实。

  二、坚持规划引领,加强生态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村庄分类布局,调整后全市发展类村庄51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1.1%,其中集聚提升类村庄408个、城郊融合类村庄65个、特色保护类村庄38个,其他类村庄325个。截至目前,全市242个行政村开展了“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已批准实施136个,形成规划成果67个,正在开展编制39个。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依托林草重点工程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去年以来完成营造林62万亩,为全市102个乡村振兴示范镇村提供苗木6万余株,完成乡村绿化面积2610亩,4个省级森林城市、13个森林小镇已完成当年建设任务。严格落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加强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开展安全利用技术模式筛选与验证,全市166.39亩严格管控类耕地和5909.12亩安全利用类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三、强化综合治理,建设美丽乡村。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持续巩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2023年全市计划新建改建卫生户厕7707座,计划建成整村推进行政村14个,现已完成改厕任务4817座。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89.53%。以县区为单位制定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坚持分类施策,集中治理,全市836个行政村408个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占全市的48.7%,高于全省24.8%的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全市无农村黑臭水体。常态化开展全域无垃圾督查和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加大资金投入配齐配强环卫设施设备,乡镇垃圾转运场(站)、村庄垃圾收集点、收集车辆、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85万吨、村内水塘755处、村内沟渠4583公里、淤泥2070吨,依法清理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13.93万处,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8887处。截至目前,畜禽粪污总量达546.07万吨,资源化利用455.42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3.48%。

  下一步,我市将严格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乡村生态振兴的安排部署,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协调推进“一区一地”创建,持续推进乡村建设示范市创建,扩大范围申报创建省级示范乡镇和示范村。二是积极谋划农业农村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农村环境整治资金,统筹开展好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做好设施建设和管理运营维护,提高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水平。三是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高废旧农膜、畜禽粪污、尾菜、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四是加大生态振兴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典型事迹和技术模式,增强农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主持人:

  感谢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希望新闻媒体持续宣传好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加大对张掖市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宣传力度,奋力谱写陇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会后,我们还将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对张掖市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情况进行实地采访,希望大家宣传好报道好。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媒体朋友的参与,谢谢大家!再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