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兰州新区:田间地头 处处好“丰”景

 2023/07/25/ 08:25 来源:兰州新区报 记者 祁瑞龙

玉米长势喜人。

村民采摘成熟的大接杏。

酸甜诱人的大接杏。

马铃薯花开正盛。本组图片由记者祁瑞龙 摄

  当前,正值农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田管关键期。连日来,在中川园区田间地头,马铃薯迎来盛花期,中川镇元山村大接杏陆续成熟,中川镇陈家井村玉米生长茂盛……处处孕育着喜人的“丰”景。

  马铃薯 绽放“薯光”

  这两天,在新区中川园区的万亩高标准农田里,马铃薯迎来盛花期,一朵朵黄白相间的薯花在田间绽放,绘就一幅丰收在望的美丽画卷。中川园区农投公司抓住马铃薯生长关键期,通过施加水肥的方式来保证今年的马铃薯稳产增产。

  “现在马铃薯正处在膨大期,需要大水大肥,所以我们对水肥加强了管理。”中川园区农投公司工作人员陈爱年说,今年马铃薯的长势比往年更好。目前,新区高标准农田均采用滴灌的方式为农作物补充养分,比起传统漫灌,马铃薯一个生长周期每亩地仅需250方水,节约水资源60%;而且采用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后,肥料利用率也能达到80%,亩产可增加500公斤。

  新区中川园区农投公司负责人刘兴启说,7000亩马铃薯预计亩产可达6000斤,总产量达到2.1万吨。作为订单种植模式,这里的马铃薯成熟后将全部销往上海的食品加工企业,利润将达千万元。 (记者 祁瑞龙)

  大接杏 增收“致富果”

  盛夏时节,瓜果飘香,中川镇元山村大接杏陆续成熟,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果盘子,也充实了群众的“钱袋子”。

  在元山村种植户王国珍的杏园里,一颗颗黄澄澄的杏子压弯了枝条。果园里有人采摘鲜杏,有人忙着搬运,有人分拣装箱,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这儿的大接杏肉厚、个大、品质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销量和价格都不错。我打算收购5吨,运往全国各地。”收购商王先生笑着说。

  “大接杏今年大丰收,我们在指导村民做好采收的同时积极联系客商,为村民打通销售运输渠道,欢迎大家前来采购品尝。”元山村党支部书记惠永武说。(记者 祁瑞龙)

  玉米 “丰”景正好

  盛夏时节,走进中川镇陈家井村的田间地头,两侧的玉米竞相生长,连片的黄芪长势喜人,田间处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味。

  “目前,玉米和黄芪长势良好,即将迎来大丰收。”陈家井村党支部书记郁文林说,陈家井村从春播开始,就在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上狠下功夫,采用大型农机进行播种,实现了统一种植、统一田管,准确把握玉米和黄芪的生长周期,适时进行追肥和浇水等工作,确保玉米和黄芪生长所需营养和水分充足,有效保证了玉米和黄芪产量。

  今年以来,陈家井村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土地流转为契机,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目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据了解,陈家井村初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玉米80余亩、黄芪160余亩,玉米平均亩产量能够达到4000公斤,亩产值2200元,预计收入达17.6万元,黄芪预计总产量可达9.6万吨。

  “黄芪地离我家很近,这几天我都在合作社务工,一天100元,在家门口挣钱,方便得很。”正在田间忙着施肥、除草的王大叔说,合作社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近年来,中川镇紧紧围绕“132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求,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用实际举措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今后,中川镇将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特色产业不仅鼓起农民的“钱袋子”,更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条“好路子”。(记者 祁瑞龙)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