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3年生态环境工作第二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孙琛、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三科科长李晏平出席,发布了2022年陇南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和2023年上半年陇南市环境质量状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会的主题是2023年陇南市生态环境工作第二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孙琛先生、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三科科长李晏平先生。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媒体有:甘肃日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陇南日报、陇南发布、陇南电视台、陇南之声、陇南市人民政府网、武都电视台、武都发布等省市县媒体。
同时,参加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生态环境局干部代表。
这次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孙琛先生发布2022年陇南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和2023年上半年陇南市环境质量状况。
孙琛: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同大家进行交流。下面由我简要发布2022年陇南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和2023年上半年陇南市环境质量状况。
一、2022年陇南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下,陇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统揽,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全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1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98.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82,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地表水河流水质全部达标,地表水水质总体稳中向好;全市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可控,声环境质量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水平、状况良好;全市生态环境状况级别评价为良。
(一)环境空气质量
总体状况:2022年陇南市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为2.8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区优良天数345天,与上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8天。
措施和行动:持续强化工业源、扬尘及生活面源污染防治,逐月对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进行通报,每天对各县区空气质量状况进行调度,根据空气质量指标及时分析研判,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对建筑工地、商砼生产企业、道路扬尘污染防治检查、抽查,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印发了《煤炭质量监管工作提醒》,强化供暖期日常监管,督促相关企业严格落实环保措施。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严查焚烧秸秆、垃圾、枯枝落叶和烧荒等行为。推动实施机动车“三检合一”,严格开展机动车尾气检测工作,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管。
(二)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环境质量:2022年陇南市12个国考断面和5个省考断面水质年均值中,除石堡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为Ⅲ类外,其余均达到或超过Ⅱ类标准,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达到100%。嘉陵江、西汉水、燕子河、洛河、青泥河和白龙江等主要河流水质均为优。
地下水环境质量:2022年陇南市纳入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的共有6个监测点位,分别为武都区钟楼滩水源、礼县东新路水厂、西和县汉源镇孟磨村、两当县自来水厂、成县孙家坝水源、文县畦坝,通过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和评价,6个监测点位的水质类别全部达到相应的考核目标,全市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2022年,全市2个地级地下水型水源地、10个县级地表水型水源地、4个县级地下水型水源地,共16个县级及以上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措施和行动:制定《陇南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方案》,建立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监测、溯源台账及“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有序推进全市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工作。加强汛期水环境监管,确保汛期水环境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回头看”,完成了全市地级、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全市县级及以上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价均为优秀等次。持续推进城区生活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提高雨污分流水平;完成武都区、成县、徽县、文县、礼县、两当县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积极实施水污染防治项目,礼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生态湿地建设项目、武都区24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武都区茶园沟—拱坝河饮用水源地保护规范化建设项目已通过省厅和国家评审,进入了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库。
(三)土壤环境质量
总体状况:2022年全市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可控,未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措施和行动:制定印发了全市“十四五”土壤、农村、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建立了涉重金属企业和污染地块重点监管清单,督促涉重金属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和自行监测。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8600万元,实施了16个土壤污染防治和1个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项目。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2949万元,完成70个农村环境和3条农村黑臭水体的整治项目。完成了全市53座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排查整治。开展了危险废物三年专项整治“回头看”和危险化学品“防风险除隐患安全”百日攻坚行动,对重点监管危废经营单位、汽车拆解企业和部分水电站、汽修厂等开展了隐患排查整治和年度考核。督促武都区完成医废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切实加强医疗废物环境监管。
(四)声环境质量
区域声环境质量:陇南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8.7dB(A),环境质量等级“三级”,评价为“一般”。
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陇南市城区交通干线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9.3dB(A),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二级”,评价为“较好”。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陇南市城区功能区声环境各类区昼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38.0~69.9分贝,达标率为96.9%;夜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29.9~63.4分贝,达标率为46.9%。
措施和行动:按照现有城市布局和陇南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对声环境功能区划进行了调整,编制印发了《陇南市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调整划分方案(2018—2023)》。根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对环境噪声污染分类管理及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解决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逐步完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交通、施工、社会生活、工业企业噪声等重点领域噪声污染防治监管,确保重点排放源噪声排放达标。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五)辐射环境质量
2022年,陇南市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经监测,白龙江陇南段水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体、土壤、空气等自然环境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天然本底水平。
(六)生态环境状况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对2021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全市生态环境状况级别评价为良。
除礼县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一般外,其余8个县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级别均为良,其中两当县生态环境状况位于陇南市第一位。与上一年相比,全市生态环境状况略为好转。
(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陇南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2022年召开了第三次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强力推动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始终坚持把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整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汇报、现场调研整改工作,对问题整改提出明确要求。
3.积极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对接生态环境部生态司、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省生态环境厅,印发《陇南市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工作方案》,围绕绿色矿山,红绿互促、文旅融合,生态农业,山地旅游等五方面编制完成“两山”转化典型案例4项,入围新华网2022年第八届绿色论坛“两山”实践创新典型案例专栏,陇南市获评2022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两当县已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市“两山”基地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4.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目的,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抓手,全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任务。
5.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开通“绿色通道”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按照相关要求,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采取提前介入、跟踪服务的方式,及时完成相关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
6.持续保持执法监管高压态势。严格做到“双随机、一公开”,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年共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9起,对其中23家违法企业下发了行政处罚决定书。
7.着力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始终绷紧生态环境安全之“弦”,持续加强对核与辐射、尾矿库、水源地等重点环境风险点的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制定环境风险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方案,对涉重金属、石油化工、油气管道、危险化学品、尾矿库等重点企业,以及重要湖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沿江沿河重点区域流域上游企业环境风险隐患进行排查,督促相关企业及时整改问题。在嘉陵江徽县段,青泥河成县段出境断面建成两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流域水质情况,并配套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有效提升了流域环境风险预警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应急值守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切实防范各类环境风险事件。
二、2023年上半年陇南市环境质量状况
(一)陇南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23年1-6月,陇南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20,优良天数为176天,优良天数比例为97.2%,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氮月均浓度分别为58微克/立方米、24微克/立方米、1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月均浓度为9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为1.1毫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的第90百分位数为133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二)各县(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各县区排名:2023年1-6月,各县区环境空气质量前三名为宕昌县、康县、文县,后三名为武都区、成县、西和县。
主要污染指标:细颗粒物(PM2.5)、臭氧(O3)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除礼县、成县、西和县外,全市其余6个县(区)可吸入颗粒物月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月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三)地表水水质状况
国控断面水质状况:12个国控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与去年同期相比,托河(康县)断面水质有所好转,白水江和槐树坝(舟曲汇入武都)2个断面水质有所下降,其余9个断面水质无明显变化。
省控断面水质状况:5个省控地表水断面达标率为100%。与去年同期相比,西武大桥(西和)断面水质有所好转,其余4个断面水质均无明显变化。
水功能区断面水质状况:38个水功能区考核断面达标率为100%,其中:Ⅰ类水质断面16个,Ⅱ类水质断面21个,Ⅲ类水质断面1个。与去年同期相比,Ⅰ类水质断面增加7个,Ⅱ类水质断面减少7个,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保持不变。
(四)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1.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测2个点位,其中武都区茶园沟—拱坝河水源为Ⅰ类水质,武都区后坝水源为Ⅲ类水质。水质达标率为100%。
2.县级城镇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县级城镇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实测10个点位,其中Ⅰ类水质9个,分别为宕昌县大竹河水源、缸沟水源,康县城区安家坝水源、成县高峰水库水源、徽县峡门水源、西和县黄江水库水源、两当县两当河水源、礼县大山沟水源和尖冠沟水源;Ⅱ类水质1个,为成县磨盘峡水库水源。县级城镇集中式地下饮用水水源地实测4个点位,Ⅲ类水质4个,分别为文县西园水源、西和县二郎坝水源、徽县福驮水源和礼县城区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3.万人千吨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万人千吨饮用水源地实测7个点位,其中武都区坪垭乡九房沟饮用水水源地为Ⅰ类水质,武都区安化镇青崖河饮用水水源地为Ⅱ类水质,武都区苇子沟水源地、文县碧口镇水源地、西和县西峪镇乔堡村水源地、礼县雷王乡胡羊村水源地和徽县伏家镇硖门一社水源地为Ⅲ类水质,水质达标率为100%。
(五)陇南市声环境质量状况
2023年1-6月,陇南市武都城区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1.9—71.4分贝,达标率为81.2%;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32.2-66.1分贝,达标率为50.0%。
主持人:
感谢孙局长的介绍,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各位媒体朋友提问。
记者:今年陇南市大力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请问生态环境领域是如何柔性执法、服务企业的?
李晏平:
感谢记者朋友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关注。今年来,我市大力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这一点每个部门都在大力支持和配合,我们环保部门也是身体力行,从招商引资到优化措施,准确把握柔性执法尺度,不断优化执法方式,全力为企业做好服务保障,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措施方面:先后制定了《陇南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告知承诺制(试行)审批的通知》《陇南市生态环境局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提前介入部门对接制度》《陇南市生态环境局建设项目环评“一对一”服务制度》等文件,积极对接协调上级部门和本级有关部门,指定专人担任项目辅导员,跟踪办理。全力服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对符合要求的重大建设项目,按照“即报即受理”“即受理即公示”“边公示边审查”的方式,开辟“绿色通道”审批的原则,进一步加快环评审批;对中小微企业项目提前介入、专人跟进,积极开展选址、政策等咨询服务,着力推行“不来即享”“不见面审批”和“办事不求人”“最多跑一次”。此外,我局承诺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时间已由法定的60(30)个工作日压缩到30(15)个工作日。对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探索开展“容缺受理”,对环境影响总体可控的20个行业试行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真正做到便民惠企。
在优化执法方式方面:一是建立正面清单,优化事中事后管理。按要求完成了正面清单的审核调整,2022年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38家,2023年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54家,充分利用在线监控等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执法过程中不搞“一刀切”,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污染物排放情况、环保设施落实情况等,执法人员充分发挥专业能力,为企业提供生态环保服务。二是推进柔性执法工作。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轻微并能及时纠正且未造成环境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督促其尽快整改,在处罚过程中积极落实“两轻一免”,及时对1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了减少处罚,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服务企业发展。三是服务大局,扎实办理环境信访案件。始终把信访案件办理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不断完善“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经常抓的信访工作机制,及时将任务分解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个人,形成了上下齐抓信访工作的良好局面,畅通了环境信访渠道,有力保障群众的合法诉求,解决了一批影响群众生活的环境问题。截至7月31日,全市收到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205件,其中不予受理64件(不属于生态环境部门管理范畴),受理的141件中,已办结139件,正在办理2件,办结率为98.5%。
主持人:
感谢李科长的回答,下面请媒体朋友继续提问。
记者:去年两当县成功创建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请问今年在“两山”创建方面有哪些安排和创建目标?
孙琛:
感谢记者朋友对生态环保保护工作的关心关注,“两山”创建工作是我局近年来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就详细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的具体途径,是省委省政府在“三新一高”背景下交给陇南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我们陇南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2022年、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陇南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快陇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2022年5月,市委书记张柯兵在《人民日报》发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署名文章,要把陇南市建设成为“绿色发展高地、甘肃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紧接着,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陇南市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方案》,并在西和县召开了全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启动会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现场推进会。会后,我市8县1区先后召开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启动会,并印发《工作方案》。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在全市掀起了高潮。通过一年的努力,“两山”理念深入人心,各项建设工作开展顺利,两当县被命名为国家第六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按照《陇南市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方案》提出的“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要求,科学设置建设目标,康县、徽县、金徽矿业、官鹅沟大风景区率先突破,达到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设定的各项指标,完成建设方案编制、指标自查完善、资料整理等申报工作,完成2023年的创建目标。截至目前,康县、徽县、金徽矿业、官鹅沟大景区均完成了2022年的工作任务,并于2023年6通过市级预审,参加了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生态文明创建评审会,康县被省生态环境厅拟推荐为第七批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荐顺序位列第一名。
为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成立了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县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设立了建设、申报等工作专班,主抓“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并将建设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内容进行全面考核,定期不定期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县(区)和部门进行约谈和通报。市直各牵头部门对照建设重点任务、时间节点和评价考核指标,制定实施计划,细化分解任务,建立工作台账,明确任务表和路线图,做到清单化、台账化、流程化管理,逐项明确工作重点,扎实部署,全力推进建设进程。
今年来,我们以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项指标为问题导向,指导督促申报县区和单位收集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建立长效机制等三方面的基础材料,查漏补缺,精细核算“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指标的现状值,印发《建设实施方案》,充分准备申报材料和迎检工作。全市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展顺利,围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改善水环境质量、优化生态旅游空间格局等44项重点任务,并筛选优化了支撑“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项指标达标的工程项目28项,确保各级各部门在工作职责内完成重点任务和承担建设的指标,到2025年高质量完成陇南市既定建设目标。
主持人:
感谢孙局长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希望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心关注陇南市生态环境工作,共同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全市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做出努力。
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祝大家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04月24日2023年陇南市生态环境工作第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3年01月03日2022年陇南市生态环境工作第四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
- 2022年12月22日陇南市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