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领导干部论坛】
学习推广“千万工程” 建设陇南和美乡村
中共陇南市委书记 张柯兵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要决策。20年来,“千万工程”的内涵外延不断深化拓展、迭代升级,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绘就了一幅“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要把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学深悟透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建设陇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千万工程”实践成果在陇南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点面结合,推动由“点上美”向“全域美”升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浙江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走出了一条以点带线、连线成片再到全域提升的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路径。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陇南抢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大历史机遇,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成了以康县花桥、两当棉老、宕昌鹿仁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型,礼县祁山、西和宁家庄、文县草河坝为代表的文化传承型,成县梁楼、徽县稻坪、武都姜家山为代表的产业培育型,武都坪垭、宕昌南阳、礼县雷坝为代表的生态地灾搬迁型等一大批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探索形成了“十重十不”的乡村建设经验和康县模式,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全面促振兴、全域创和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对标对表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决策部署,坚持稳扎稳打、真抓实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强化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系统谋划“三农”工作,全面抓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努力迈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坚持点面结合,在坚持抓好示范村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效率与公平,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分类指导、因村施策、科学统筹、全域发力,推动乡村建设从“点上开花”向“面上成景”转变,构建“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提升、全域和美”新格局。
软硬齐抓,推动由“硬件美”向“服务美”升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形成了“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让人民群众就地过上了现代化幸福生活。近年来,陇南在国家和省里的大力支持下,加快推进农村交通、水利、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通电、通水、通网络的目标,一条条蜿蜒秀丽的盘山公路,一座座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成为农村最美风景线,但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明显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要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紧紧围绕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这一目标,牢固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动城乡公交、物流网点、数字服务等向农村延伸,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抓好“五大革命”,加快补齐卫生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短板,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持之以恒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扩大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面,努力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能就医,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安享晚年,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便捷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便利度,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内外兼修,推动由“颜值美”向“内涵美”升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要求,浙江在“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把改造传统农村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由表及里、塑形铸魂,实现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近年来,陇南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入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红色文化、多彩的民俗文化,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探索形成了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但目前一些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亟待治理。我们要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文明甘肃”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和利用好“两当兵变”、哈达铺红军长征等红色资源,让崇文尚德、开放包容、自信自强、感恩奋进精神浸润陇南大地;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持续深化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实现民情直通、民意直达、民事直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加强传统村落、农事节庆、民俗文化等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向上向善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村庄颜值美与人文内涵美的内在统一,真正把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多措并举,推动由“生态美”向“生活美”升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浙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生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打通了“两山”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了“民生福利”。“山清水秀空气好”是陇南的最大优势、最大财富。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念,加快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着力打造甘肃绿色发展典范城市,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绿色生态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一些村“美而不富”,部分群众增收渠道单一。我们要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动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地域优势工业提级转型、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让“绿水青山”在永续增值中充分释放发展动能;发挥“南北过渡带”的独特气候优势,积极创建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气候好产品等气候生态品牌,让“好生态”成为陇南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按照“大景区+全域游”的发展思路,依托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带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收,让更多的群众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让陇南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近悦远来的美好生活福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07月28日【领导干部论坛】感悟思想伟力 奋力推动美丽甘肃建设
- 2023年03月31日【领导干部论坛】王立奇:以“三抓三促”行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 2023年04月07日【领导干部论坛】金昌市委书记王钧:探索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金昌实践
- 2023年04月04日【领导干部论坛】定西市委书记汪尚学:开创定西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