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从来草原人 皆向草原老——记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任继周

 2023/09/11/ 08:5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苏家英

从来草原人 皆向草原老

——记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任继周

任继周先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想象一下,视力下降、腿脚不便的99岁老人,能够干些什么,会选择做什么?

  工作,每天6个小时的工作,是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任继周的答案。

  在草业科学世界徜徉了近80年,每日伏案6个小时,对于须发皆白的任继周而言,或许还不够。

  8月31日,任继周入选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看看他那不凡的人生,他值得。

  任继周是我国草业科学教育专家,他建立了现代草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创建了草业科学的学科框架和教学体系,创办了西北第一个草业教学科研机构和第一本学术刊物,建立了第一个草原野外台站。他是我国首位草业科学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草业科学奠基人,他潜心草地农业教育与科研,带领团队为我国草业教育和科技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都说英雄难敌岁月老,可任继周不在乎。这些年,他或许走得慢了,可他依旧在向前走,走得更稳了。

  投身草业

  生于耕读之家,长于战争年代。少年时的任继周经历了国家羸弱的艰难时期。19岁那年,体重只有45公斤的他,报考了前国立中央大学的冷门专业——农学院畜牧系畜牧专业,以高分被录取。

  大学时代,任继周师从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王栋教授,攻读牧草学、草原学,兼习动物营养学。毕业后,经王栋推荐、兽医学家盛彤笙先生邀请,他受聘于兰州国立兽医学院。

  临行前,王栋专门送他一副对联,上面题写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在任继周心里激荡至今。

  初到西北,一间挂着“牧草研究室”牌子的16平方米实验室,仅摆放一张办公桌、一盏煤油灯、一个书架、一个单面试验台。苦寒之中,他和同事们搭建着火热的草原科研事业。

  刚到达兰州一个月的时间,任继周就迫不及待外出考察。他走遍了甘肃和宁夏的草原和牧区,了解当地草原状况。

  1954年,海拔3000米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草原的马营沟上,立起两顶白色帐篷,任继周的临时住所与做定点观测的实验室就这样落成了。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甘肃天祝草原站,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寒草地改良研究。

  建站初期,任继周每周前3天在兰州教学,后4天到试验站工作。即便如此,他的教学工作也从未耽搁。他是学校里大家公认的优秀教师,“每讲两节课,我备课至少8小时”,他也高票当选甘肃省劳动模范。

  耕耘,收获,接续耕耘。20世纪50年代末,任继周提出草原的气候—土壤—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是国际上第一个适用于全世界的草地分类系统。1973年,他带领的学术团队提出了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后来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了划破草皮、改良草原的理论与实践,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使当地草原生产能力提高5倍,成为我国大规模改良草原的常规方法之一。

  草人忧地

  20世纪70年代,过度开垦导致的草原退化。草原生态系统被破坏,令任继周十分心痛。他总结历史教训,提出发展季节畜牧业等理论,推出了草地临界贮草量、家畜临界减重等学术成果。

  “草原是生态系统,草原的问题出在草原之外。”基于这样的认识,任继周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分为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这一理论,目前已被学界广泛接受,草原学由此向草业科学发展。

  从草原到草业,一字之差,却将草地纳入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草业科学的学科框架正式形成,我国草业科学的空白就此填补,草原保护与有效利用在日后逐步被提高到战略高度。

  1981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成立。任继周主持承担全国及甘肃省有关草原生态研究的课题,研究、收集、整理草原科技情报,培养草原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科研机构协作,开展学术交流。

  跋涉不止,他带领学术团队前往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及沿海滩涂地区,深入开展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不断积累研究成果,推动形成了草地农业生态学的理论体系。

  但如何让“草地农业”的理论和观点被接受、认可,任继周苦恼并探索着。

  1985年,张掖市临泽县一个5000亩的牧场,因老化负担重、无人管理,荒芜废弃,任继周却如获至宝。他在这个牧场的研究实践中借鉴物理学系统耦合概念,首先提出农业系统耦合、系统相悖理论,提出草地农业中不同亚系统间的系统相悖是中国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而不同亚系统间的系统耦合和草地农业系统外延与种植业、林业等系统的耦合,是遏制草地退化、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应用这一理论,山地(祁连山)-绿洲(临泽)-荒漠(北部荒漠)系统耦合得以实现,试验区产能提高了2.5倍,草地农业系统理论进一步丰富。如今,草地固碳、保水、调节气候乃至文化传承的功能清晰可见、为人接受,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让草原上升腾起新的希望。

  一生为草

  1995年,一生关注草原的任继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头是辽阔草原,一头是三尺讲台,他把从草原获得的知识、智慧与爱播撒在后来者心间。

  在任继周的带领下,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涌现了全国草业科学领域仅有的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选首批全国20家标杆重点实验室,培育的多个草种品种进入国家级名录,草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草学”一级学科在学科评估中先后获得全国排名第1和A+……

  任继周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教授回忆道:“1972年,我第一次听任先生的课,他的课生动有趣,能使人强烈感受到草原学的深厚底蕴。”在任继周的培养支持下,南志标成为我国草业科学领域的第二位院士。

  用心育人从未止步,“从社会舀取一瓢,要反馈社会一桶。”任继周倾尽积存,累计捐赠600万元设立奖学金,激励莘莘学子。

  有人跟任继周说,各地草原站都有你的学生,你办了草业科学的“黄埔军校”。他则坚定地说,做学问必须“教学相长”,把成果运用于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否则,就成了‘书柜子’‘纸篓子’”。

  进入耄耋之年,任继周已无力躬亲参与农业结构改革的实际操作,于是转向深度思考多年压在心头的问题。他从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发展历史起步,逐渐进入农业伦理学思考,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开创了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先河,用哲学的终极探索,回应学科的方向问题。

  2014年秋,在兰州大学逸夫科技馆内,“农业伦理学”的第一课座无虚席。90岁高龄的任继周思维敏捷,对农业未来的关注溢于言表。

  周代的官职中有“草人”,《周礼》记载“草人,掌土化之法,相其宜而为之种”。任继周总是自称“草人”,夫人李慧敏曾笑称,“他这一生全为了他的草,脑子里也像长满了草!”

  期颐之年的任继周还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取名为“草人说话”,继续在茫茫草业科学世界迎风向前。

  人生应是旷野,而非轨道。任继周99载的生命跨度、人生历程,也如草原旷野一般深沉、辽阔,苦涩与辉煌,他都多次经历。喜爱古诗词、偏爱《塞上曲》的任继周,把王昌龄的“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改成“从来草原人,皆向草原老”。

  岁月悠悠,草木春生冬枯,而任继周心中的草原生生不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