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张掖甘州区: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3/10/19/ 08:51 来源:张掖日报 冯 杰

甘州: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冯 杰

  小桥流水,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小园几许,收尽风光……走进甘州区靖安乡靖平村,一幅恬静的田园山水画映入眼帘。这个昔日偏远破旧的小乡村,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华丽转身,惊艳了世人的目光。

  同样在新墩镇双塔民俗村,风格别致的农家小院、生机盎然的花草树木、相映成趣的各类景观小品,农家乐内游客采摘、嬉戏,闲适和谐的和美乡村生活令人流连忘返。

  今年,甘州区把深入贯彻落实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一高地四区”部署要求作为践行“三抓三促”行动的有效载体,着力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该区乡村振兴考核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

  立足禀赋兴产业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近日,走进党寨镇陈寨村设施农业产业园玻璃智能日光温室,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秧苗上挂满沉甸甸的西红柿。

  该温室引进西红柿、茄子、贝贝南瓜、叶菜类蔬菜等50余个新品种进行试验培育。“我们将在蔬菜精深加工上求突破,加大设施农业提升力度,进一步延伸蔬菜产业链。”该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志波说。

  一个产业园,就是一个地方农业特色产业的缩影。该区把建基地、兴园区作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抓手,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谋划推进玉米种子、设施农业、蔬菜精深加工、食用菌、高效经济林果等十大产业园建设,引导资源要素和各类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建设大园区、促进大加工、发展大产业,形成70万亩制种玉米、42万亩绿色蔬菜、23万吨鲜奶、47万头优质奶肉牛、10万亩特色种植等产业规模,现代种业、绿色蔬菜、优质奶业、优质肉牛、特色种养五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农业产业迈上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轨道。去年,已建成的产业园区共实现产值7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2%以上。

  人才科技增动能

  展现乡村振兴新作为

  “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肯定。”

  前不久,评上高级职称的甘州区丰和绿业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自明分外开心。他凭借过硬的蔬菜种植技术,于2011年获得农业技术农民助理技师,2016年又晋升为农民技师。

  近年来,该区持续推进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对乡镇工作人员进行农村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实操培训,为“土专家”“田秀才”“民间艺术家”们一技之长提供专业服务。

  积极构建常态化引、精准化育、科学化评、高效化用、制度化留的乡村人才工作体系,推动更多人才资源和要素向乡村集聚,全力支撑和保障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出台《甘州区人才支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若干措施》,印发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城市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等8个意见方案,实施乡村振兴“十业百社万才”计划,建成乡村振兴人才驿站3处,组织11个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开展服务活动288场次,选派197名科技特派员全覆盖服务244个村及专业合作社,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人才7800多名,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有力支撑越发凸显。

  宜居宜游美乡村

  助力乡村振兴稳推进

  近日,在位于大满集镇东北侧的“城南故里”建设项目现场,笔者看到房屋主体工程已完工,工人们正在进行内外墙体的抹灰工作。

  “城南故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旨在打造特色鲜明、自然宜居、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满镇石子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史建荣说。

  近年来,该区以彰显生态底色、乡村本色、地域特色为目标,先后打造张肃公路、张民公路、张大公路和北部旅游大通道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用三年时间建设西遇·宿集、马站田居等46个示范节点,建成甘浚、靖安2个整乡推进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持续推进“百村示范”建设,成功打造20个省级、20个市级、60个区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形成“示范带——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节点”融为一体、互为支撑、相得益彰的示范体系。同时,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深入推进“八改”工程,进一步提档升级乡村绿化美化水平,清洁村庄实现全覆盖,创建高质量清洁村庄173个,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2.3%,累计拆除空置房屋6100院,乡村环境面貌由“局部美丽”向“全域美丽”拓展升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