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乡村行·看振兴】华池:革命老区奏响发展新乐章

 2023/10/27/ 08:2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安志鹏 通讯员 封康康

【乡村行·看振兴】

华池:革命老区奏响发展新乐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通讯员 封康康

  华池县地处甘肃东部、陕甘交界,是陕甘宁革命老区核心县,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因为基础弱、底子薄,曾是庆阳脱贫攻坚主战场。近年来,华池县倾力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活文旅,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2019年脱贫摘帽,2022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行列。

  如今,沿着国道G244线走进华池县,满眼都是新气象。大棚里,木耳、香菇长势喜人;山坡上,鳞次栉比的光伏板、风力发电机向阳而立;田野里,中药材、白瓜子喜获丰收……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绿色发展 绘就工业上扬曲线

  走进华池县悦乐镇张桥村,群山中一处球形罐体矗立的厂区,格外显眼。“这是绿源石油伴生气综合利用项目,能够把富余的石油伴生气和轻烃气变废为宝。”华池县工信局局长杨君介绍。

  华池是庆阳的产油大县,2022年原油产量369.59万吨,占全市的35%。“以前山里经常能看到的‘火炬’,那是石油开发产出的伴生气被当作废气点燃排放到空中的景象,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杨君说。

  近年来,华池县在全力支持油田企业扩能上产的同时,引进石油伴生气综合利用企业,引领工业绿色发展。绿源石油伴生气综合利用项目,就是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生动写照。

  “一期项目已经建成,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华池县绿源石油伴生气有限公司厂长李进杰介绍,项目占地898亩,总投资62.9亿元,计划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项目主要以石油伴生气中的混合轻烃为原料,生产乙烷、丙烷、正丁烷等产品,混烃综合处置能力20万吨/年,年产值8.2亿元,年创利税可达8000万元。

  不仅如此,华池县还招引清峰环保等企业,积极实施油田工业废弃物生态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石墨深加工等新材料项目,促进工业加速发展。启动实施5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华能、华润11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并网,瑞庆新能源等企业签约入驻,清洁能源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三元双向” 做足现代农业文章

  在华池县山庄乡津华绿源食用菌产业园内,尚湾村村民陈秀琴每天都在采摘香菇。“摘菇的活儿轻松,每天能挣120元。”陈秀琴说。

  山庄乡地处子午岭林缘区,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适合发展反季节食用菌。在天津市北辰区的援助下,当地建起了食用菌产业园。随后,华池县出台奖补政策,引进省内外3家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园区累计产出鲜菇3200吨,预计产值6500万元以上。”华池县食用菌产业园区办主任王磊介绍。

  为推动农业循环发展、提质增效,华池县将粮油、果蔬、中药材产生的秸秆作为养殖业的饲料和菌业的袋料,将牛羊猪鸡产生的粪便作为种植业的肥料和菌业的袋料,将菌业产生的废料经过分解处理后作为养殖业和养殖业的肥料和饲料,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和菌业“三元双向”闭环循环圈,推动农业融合发展、抱团做强。

  基于这种模式,津华绿源食用菌产业园得以发展壮大。随后,华池县又相继建成城壕现代农业菌光互补基地、林镇乡菌光互补香菇数智化基地,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教授把脉问诊,以菌业为纽带,推动种植业、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华池县完成粮食作物种植67.7万亩,羊、牛饲养量分别达到60.55万只、4.94万头,食用菌总产量2850吨。

  因地制宜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在原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南梁镇荔园堡村,村民利用自家窑洞,开设“红军农家乐”“红军民宿”,让游客着红军装、吃红军饭、听红军故事。“黄米饭、烤土豆、煮玉米、窝窝头等很受游客欢迎,相比种地,收入翻了好几番。”村民郭翠玲说。

  华池县红色资源丰富,现有红色遗迹遗址77处、景区景点10个。近年来,当地持续在红色资源挖掘利用上下功夫,以南梁红色旅游大景区为核心,采取“红色文旅+康养”“红色文旅+生态”“红色文旅+研学”等模式,拓展联结延安、银川、会宁等地的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积极融入西北旅游圈和陕甘宁红色旅游圈。

  华池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开发南梁IP形象文创产品和本土民俗文化产品,精心推动“旅游+”工程实施,使全县文旅资源串点成线、文旅产品提质升级、文旅业态多元融合,红色旅游的吸附力越来越强,年接待游客多年保持在百万人次左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