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清洁化取暖 智慧化用电 科学化供暖——榆中县夏官营镇高墩营村清洁取暖见闻

 2023/11/01/ 08:2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占东

清洁化取暖 智慧化用电 科学化供暖

——榆中县夏官营镇高墩营村清洁取暖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提起冬季农村取暖,你想到的方式有哪些?是用柴草烧炕、用炭烧炉子,还是用电开空调?

  近日,记者走进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高墩营村发现,这些印象中的取暖方式已经“翻篇”了。村民们使用起了热风机、空气热能泵、太阳能集热器等多元化清洁采暖设备。

  10月26日上午,深秋的暖阳洒满刘培海家的院子,房檐下码放的玉米棒灿亮如金。刚晾好玉米,刘培海邀记者来到客厅,一入房间,给人一种温暖如春的气息。客厅一角的墙壁上,一台热风机吹来暖风,机器右上角的小屏幕上闪烁着“20℃”的字眼。

  “您家里已经开始取暖了?”记者问。

  “深秋了,早晚开一下,屋里就暖和了!”刘培海笑着说,“这是我家今年3月份装的热风机,三台共一万三千元,国家落实有关政策优惠,我只出了一千元。”他说:“政府还专门给了取暖电价,早七点到中午十二点、晚七点到夜里十二点,每度电只有两角六分一。”

  说到这里,记者看了一下热风机侧面的功率参数表——输入功率2650瓦。按设备满功率1小时2.65千瓦时电、每千瓦时电价0.261元计算,一小时的电费是0.69元。10个小时的电费为6.9元。按一天用10个小时,一个月的费用207元。

  “这是我选择热风机的重要原因。”刘培海说,“设备投入少、用电成本小,取暖还方便。”

  “以前可不是这样!”刘培海说,以前农村冬天取暖主要靠烧炕和烧炉子。前几年,家里安了一套取暖锅炉,但成本高,每天早晚需要加一次炭。去年冬天,一吨炭1700元,仅最冷的三个月就花了5100元。今年不用这个锅炉了,一个月用热风机才200多元,既省事,又省钱,还干净。

  邻居刘培原家,则兼用了热风机与空气热能泵。

  “这样,冬天取暖就上了双‘保险’!”刘培原说,“万一连接空气热能泵的管子被冻着,就用热风机顶上。”

  赵英兰家的取暖则是多重“保险”。

  记者在赵英兰家的楼顶上看到,两组湛蓝色的太阳能集热器在太阳下熠熠生辉。晴天时,集热器利用太阳能烧热水;阴天、夜晚及集热器水泵被冻着时,则利用室内的电热水泵烧水取暖。另外,赵英兰家还安装了连接热水管道的水暖一体取暖机,没热水时,开通电暖气,相当于热风机一样制热。

  “如果暖气全开着,房间温度就上来了,很舒服。”81岁的赵英兰说。

  高墩营村党总支书记钱其峰说,去年以来,高墩营村采用电取暖设备的户数达到357户,占全村753户常住户的49%。目前还有100户正在安装热风机,预计11月中旬,采用电取暖设备的户数将达到457户,在全村占比将达到61%。

  清洁取暖何以蔚然成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与清洁取暖项目、取暖电价、电网服务一系列利好密不可分。

  钱其峰说,这得益于榆中县冬季清洁取暖项目的政策支持,每户安装三台热风机,总价13000元,每户只需自筹1000元,等于户补12000元。

  记者从国网榆中县供电公司获悉,根据甘肃省发展改革委2021年7月27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清洁取暖价格支持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城乡居民采用电取暖设备或热泵技术等用电(不含移动式电取暖器和空调用电)取暖,“一户一表”城乡居民用户(含学校等执行居民电价的非居民类别用电)取暖期用电不执行阶梯电价政策,统一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低谷时段延长两小时,并调整为每天7:00-12:00、19:00-24:00,用电价格执行居民生活用电谷段目录电价,其他时段执行居民生活用电平段目录电价。

  好政策落地,服务也贴心到位。

  电力公司优化“网上国网”APP,通过可视化电量图形及电费账单分析用能情况,帮助客户调整用电习惯、节能降碳。

  “你看这个手机客户端,有了它,我能及时查看每月每天用了多少谷段电量、多少平段电量,它还能预测出本月的用电量。这样,我也就能及时调整在谷、平段开多少取暖设备、开多长时间了。”刘培原向记者展示着他在“网上国网”APP上注册的账号页面,“没有冷空气时,我就在用电平段少开设备或不开设备;有了冷空气时,就在用电谷段多开设备、全开设备,在用电平段少开设备。这样既保障了室内温度适宜,又最大程度节省了电费。”

  在清洁取暖项目、取暖电价、电网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农村正迎来清洁化取暖、智慧化用电、科学化供暖的时代。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