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只此青绿染山川——定西市深入推进“绿满陇中”行动

 2023/11/13/ 08:1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蹇勇德 洪文泉 杨唯伟

只此青绿染山川

——定西市深入推进“绿满陇中”行动

渭源县会川镇半阴坡造林绿化示范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东西部协作福州·定西生态林建设示范点。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通渭县襄南镇高家店村千亩花椒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内,种植户正在采摘花椒。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洪文泉 杨唯伟

  碧云天,黄叶地。秋风徐徐吹过,千年黄土地已是漫山遍野五彩斑斓。

  定西,这个曾经以干旱、贫瘠出名的地方,一度是甘肃,西北,乃至全国自然环境和基础条件最差的地区之一。联合国专家在实地考察后直言:不适宜人类生存。

  然而,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300多万陇中儿女接续奋斗,用辛勤和汗水、用勤劳和智慧,开辟出一片崭新天地:不仅与全国人民一道叩响进入小康生活的大门,而且让这里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荒山变青山,干滩变绿洲。近年来,定西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护绿、增绿、用绿、活绿”上持续用功。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5.16%上升至12.19%,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9.75%。

  在这片“不适宜生存”的土地上,定西人蹚出了一条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生产高质高效、群众增收致富动力强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如今,全市干部群众正阔步迈向一个新的宏伟目标:“绿满陇中”。

村民在渭源县上湾镇南谷玫瑰产业园内工作。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增绿 从一棵树到万亩林

  从市区出发,在曲折的山路上行车20分钟就来到了安定区凤翔镇响河村的响河梁上。

  因为缺水,曾经的响河并不“响”。

  “响河水,喝不成。”68岁的青岚山乡花岔村村民马进成说,从前,白花花的碱水,苦得牲畜都咽不下去,往地里一浇,就好像结了霜一样。

  “现在好了!”马进成指着身后漫山遍野一人多高的林子,高兴地说,“自从山上种了树,一切都变得好起来了。”

  让老马自豪的地方,是定西市安定区响河流域林草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定区凤翔镇、巉口镇和青岚山乡3个乡镇8个村的1410户人,靠着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林子,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5年,定西市在这里一次性完成三北、退耕还林工程11000亩,栽植优质大侧柏44万株,山毛桃、臭椿、刺槐等80万株,点播柠条137万丛,给这片接近80平方公里的山上盖上一层厚厚的“绿被子”。

  “如今下了雨,水都存在了树窝窝里,再也不怕泥汤汤往山下淌了!”老马看着这片林子,心里欢喜得很,有事没事都要上山来看看。

  因为爱林,马进成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生态护林员。从护林员到片区负责人,老马一干就是10年。现在,他和8名同事,一起管护着责任区的4200亩林子。

  “我们每个月巡山22天。能骑车的地方就骑车,不能骑车的地方步行也要看清楚。”马进成说,多活一棵树,多长一株草,日子就多一分希望。

  青岚山乡党委书记段永权介绍,这里的群众通过易地搬迁住进新房子,依托引洮工程喝上了自来水,种下万亩树林绿了山头,区域气候环境明显好转,曾经的苦日子一去不返。

  “林子里全是宝,柏树籽、柠条籽,周边群众农闲时候摘点回去,卖了都是钱。”马进成说,正因如此,村民们都精心呵护着每一棵树木。

  提起绿化,很多定西人都有挥锹种树的经历。特别是近些年来,无论干部群众,全民参加义务植树,大伙儿扛着树苗上山造林,硬是让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一点一点绿了起来,美了起来。

  在1.96万平方公里的定西大地上,绿色是个永恒的话题。

  秋日的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层林尽染,山水成趣。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是干旱少雨、沟壑纵横的“苦瘠之地”。

  绿水青山间,流淌着一段动人的故事:一对双胞胎兄弟,从20岁开始在村里义务植树,50余年时间,种树8万余株,绿化荒山400亩。

  许堡社,因为这片林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小江南”。75岁的许志刚、许志强老人,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刚强兄弟”“旱塬愚公”。

  “以前,刮风就是黄沙蔽日,下雨就是污泥满院。”坐在宽敞整洁的庭院里,兄弟俩讲述起许堡的过往。

  最初,种树就是为了家里的房子不被雨水冲毁。

  兄弟俩一开始根本没有意识到,在这样的荒山上种活几棵树,是一件多难的事。

  “树苗从哪来,水从哪来,当时心里就是一笔糊涂账。”兄弟俩笑着说,不会可以问、可以学,但树是一定要种的。

  之后的日子里,兄弟俩步行去陇西、武山买树苗,挖了坑栽上树,再用扁担挑着水桶上山浇水。

  一棵树,一坡树,一片树……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树苗变成了大树,浇水的人却已经从少年变成了老者。

  为了种树,兄弟俩省吃俭用,甚至瞒着家里人卖骡子卖马,把准备盖房子的钱全用来买树苗。

  “就凭你俩一辈子能种多少树?”多少年来,面对质疑和劝阻,兄弟俩种树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

  “种一棵算一棵,活一片是一片。”在兄弟俩的坚持下,房前屋后的荒地盖上了绿荫,陡坡边的家再也无惧大风大雨,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赞赏声。

  林子越来越大,荒山越来越少。村民们在兄弟俩的感染下,也开始投身环境改造。如今的许堡,家家户户庭院整洁,花草飘香。

  为了弘扬“刚强兄弟”的当代愚公精神,通渭县在许堡社设立了青少年植绿护绿教育基地,用兄弟俩的故事激励更多人。

  近年来,许志刚、许志强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小康示范户、2022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等荣誉称号。9月22日,荣登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

  “定西人对绿色的向往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定西市林草局局长胡全良介绍,“十四五”以来,定西市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以“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大荒坡、荒山、荒沟、荒滩“四荒”绿化力度,坚持生态治理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整山系整流域规模化推进。

  几年间,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共计完成造林封育145.23万亩,治理退化草原27.21万亩,建成草原围栏14.52万米。

  通过“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网络平台,引导社会力量网上捐款,以资代劳、捐资尽责等形式参与义务植树,完成全民义务植树和“四旁”绿化4787万株,城乡面山绿化24.24万亩,道路绿化5610公里。

  从“重数量”到“重质量”,定西市在增绿增量厚植绿色底蕴的基础上,引导绿化观念从“绿起来”到“美起来”,努力构建起“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美丽宜居新定西。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