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科学治沙 向绿而行 全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张掖一代代治沙人扎根荒漠、持续播绿的治沙故事

 2023/11/16/ 08:3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景潮

  沙里“淘金” 发展经济

张掖市稳步开展防沙治沙工作。 王将

  王延福,临泽县蓼泉镇双泉村人,临泽县最早从事畜禽养殖发家致富的“明星”。2015年,他在位于蓼泉南沙窝的原双泉村林场承包9010亩沙土地,创办了绿盈林场。

  “那时候的南沙窝,寸草不生、风吹沙起,没水、没电、没路。刚进来的时候,就地搭起帐篷,支起炉子、锅灶。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时,帐篷不见了,炉筒子、锅灶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后面搭起的彩钢房也被吹得东倒西歪。”王延福话语中透露着些许辛酸。“用了两个月时间,开出一条20公里的路,还会时不时被沙子埋掉。要先种防风林才能把林场建设好。”

  笔者跟随王延福来到绿盈林场,只见一条整洁的道路蜿蜒伸向远方,高大的白杨树挺立两旁。在白杨树后,高高低低的梭梭林铺展在一望无际的沙丘上,生机盎然。

  “在荒滩上植树,水的问题最难解决。一公里挖一个坑,里面铺上塑料,从几公里外引来河水浇灌。好不容易定植了2000亩梭梭,结果一场沙尘暴来了,迎风面上已经成活的梭梭苗被连根拔起,飘得满天都是。家人当场就失声痛哭……”王延福说,“这里干旱少雨,夏季地面温度很高,栽植的树木如果不及时浇水,叶子马上就变得干黄。林场树木浇一遍需要一周时间,一周轮一次,没有休息过,昼夜地干,泵都烧坏了几个。”

  前前后后,王延福为治沙投入了一千多万元,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很多债务。在治沙的过程中,王延福也在努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在一次与人交谈中,王延福偶然得知,在梭梭树根部接种肉苁蓉有不错的经济效益。因此,王延福前后7次赶赴新疆,学习机械化接种肉苁蓉技术。

  “从新疆请来老师,5月完成接种。从接种完心里就没有踏实过,每过几天就刨开看一下。一直到10月的一天,我看到一棵细细白白的、10厘米高的肉苁蓉长出,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到了第二年5月,很多人来到林场里看肉苁蓉。我刨开松软沙地,发现了一排2厘米粗、10厘米高的肉苁蓉,大家一阵欢呼。”王延福如是说。

  如今的绿盈林场,肉苁蓉接种面积已经达到4000亩,年产鲜苁蓉10吨左右,年实现经济效益30万元。2023年,王延福与肃南县祁尔康公司合作,研发了肉苁蓉枸杞酒。

  “在植树最艰难的时候,也后悔过。但看到当年寸草不生的沙漠变得生机盎然,当年风起沙扬的南沙窝绿树成荫,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王延福说。

  在王延福这位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当地运输老板闫天波、育苗老板李奋等十多位私营企业主先后加入到临泽治沙造林队伍中。他们育苗,种植花卉、文冠果和元宝枫,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养鸡、养羊,探索肉苁蓉深加工技术……临泽人走上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沙里淘金”发展之路。

  守护家园 治沙播绿

临泽县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 郭浩

  “临泽境内的三条风沙带60%以上的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都得到有效治理。中部风沙带上从北向南依次是绿盈林场、万里青林场、五泉林场和沙河林场,治理总面积达到19.7万亩。南部风沙带上是小泉林场和新华农场,治理总面积达到2.22万亩。在北部风沙带上的临泽县治沙林场,栽植的林带面积7万亩,向沙漠推进了17公里。”临泽县治沙林场场长杨向刚说。

  杨向刚,一位在肃南的苍松翠柏间出生长大,却在临泽的黄天厚土地里与漫漫黄沙奋战了30多年的康巴汉子。

  “我刚来到这里时,治沙林场向巴丹吉林沙漠推进了8公里。近十年来,又向前推进了9公里。”杨向刚说,随着国家的项目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接续奋斗下,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在走访过程中,张掖市林草局退耕办主任裴艳红时不时指着路两边介绍:“这是我们在2017年实施的中央财政防沙治沙示范园项目,每亩补助1000元;这是2021年我们实施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中央财政亩均补助1300元左右……”

  临泽县治沙林场位于临泽县平川镇北部风沙危害严重、生态脆弱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经营总面积99.13万亩。几十年来,依托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荒漠区生态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一年又一年持续开展“治沙播绿、改善生态”的防沙治沙“接力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沙漠治理近55万亩,治沙造林7万多亩。北部82万亩荒漠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全县森林覆盖率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防风林带(网)增加30多公里,荒漠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现在的25%。

  中韩携手 共建未来

临泽县城市道路绿化一角。 蔡永刚

  “这里的梭梭已经发芽了,而且根系很发达。那边还没有。”在临泽县北部沙区,韩中文化青少年协会(未来林)理事权赫大在沙地里走走停停,不时用手刨开沙土,对项目区内外的沙生植物生长情况进行对比。

  “野生沙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区域自然植被得到较好恢复,你们的治沙效果真的很明显,我会把张掖治沙造林的措施做法推广出去。”权赫大说。

  在民乐县洪水镇山城村国家储备林基地,权赫大看到一大片虽然幼小但很茁壮的国家储备林,也深受鼓舞。

  在实地考察调研结束后,张掖市林草局举办了座谈交流会。“中韩合作为建设生态张掖增添了一抹浓绿,为张掖林草在国际合作领域开辟了道路,也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作出了贡献。”张掖市林草局局长土建雄说,“接下来,市林草局将严格按照协议内容和各项要求推进项目,高质量完成造林任务。同时,加强项目管理、严格资金使用,让这份责任和情怀,在张掖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中韩国际合作治沙造林张掖实施项目旨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减轻风沙危害,主要包括“2022年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生态林甘肃省张掖市造林项目”和“2023年巴丹吉林沙漠绿色长城防治荒漠化植树项目”。项目投资由中国绿化基金会与韩中文化青少年协会共同募集,计划在张掖市持续实施8至10年,总投资约2000万元。

  “张掖林草人对生态事业的这份担当令我们感动。今后我们要在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等方面,持续开展各种活动,增进中韩两国青少年的沟通交流,提高中韩两国青少年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文明绿色理念深植到两国青少年心中。”权赫大说。

  策马扬鞭 再谱新篇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景色如画。 王将

  “三北”防护林工程稳步实施40多年来,张掖市共完成“三北”工程人工造林15.7万公顷,封山(滩)育林17.9万公顷,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较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分别减少了51.3万亩和26.85万亩,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和程度呈现双减双降态势。

  今年8月,张掖市委书记卢小亨调研临泽防沙治沙工作时表示,张掖承担着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南移、维护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安全和战略通道安全的重要职责使命,“外荒”“内荒”要综合治理。

  勇挑重担主动作为。40多年来,张掖治沙人一直默默守护着农田绿洲、湖泊山川,在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上扛牢生态责任,展现生态担当。

  来到位于高台县黑泉镇的西沙窝,这里风沙口距高铁线路4千米,距村庄0.7千米,距国道仅有0.3千米。“要抓紧组织开展外业勘查,全面查清沙带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科学治沙,全力打好沙漠边缘阻击战。”卢小亨表示。

  张掖抽调组织6路人马钻林地、上草原、进戈壁、入沙漠,对森林草原类型、数量、面积、分布现状以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类型、分布、保护与利用状况展开拉网式勘查,汇总数据,摸清家底。随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风沙口张掖阻击战治理规划(2024—2026年)》编制完成。

  10月31日,甘肃省“三北”工程攻坚战首批重点项目开工活动在庆阳市环县举行,张掖市黑河中游高台县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项目在高台县黑泉镇西沙窝同步开工。位于“三北”工程攻坚战“核心战区”的张掖市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阻击战正式打响。

  “张掖市处于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治理区域,一区五县全部纳入三北工程六期‘核心攻坚区’。2024年至2030年规划实施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项目8项,计划完成治理任务1756.7万亩(新建83.4万亩,巩固成果1673.3万亩),概算投资27.8亿元。”在开工现场,张掖市委副书记、市长赵立香说。

  据张掖市林草局副局长苗东介绍:“黑河中游高台县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项目总建设规模85.4万亩,投资5.2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有效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南侵,更好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接下来,对目前技术手段还不宜实施工程措施的沙地,进行封育保护自然恢复,对急需要治理的沙地,探索完善‘草方格+人工造林’‘天然更新+人工促进’‘成果巩固+提升改造’等治沙措施,营造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张掖市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刘宏军说。

  如今行走在张掖大地,一道道郁郁葱葱的绿色林带,牢牢“锁住”沙漠南侵的脚步,一幅幅城乡美、事业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不畏艰辛、勇挑重担的张掖人将继续策马扬鞭,在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