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陇南市武都区:蓄水保土添绿护好生态底色

 2023/11/22/ 15:28 来源:陇南日报 通讯员 李圆丰

武都区:蓄水保土添绿护好生态底色

  陇南日报通讯员 李圆丰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武都区地处秦巴山地,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属典型的“七山二林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型县区。因此,水土保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多年来,经过武都水保人的不懈努力,武都区用“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培养起来的水保之树,结下了丰硕的果实,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一条条小流域,花果飘香,小鸟婉转歌唱,一层层的梯田缠山绕坡,连绵如带,青山绿水间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因势而变,“三苦”精神开启水保之路

  武都区把“三苦”精神,作为治山治水、致富奔小康的力量源泉,全区一盘棋,同唱一台戏,一届接着一届干,加强部门联动作用,充分调动治理区群众的积极性,齐抓共管,逐步形成全民水保的巨大合力。

  对于武都水保人而言,“苦”,是一种工作常态。从干部到群众,自带干粮,吃在工地,晒黑了皮肤,手打了泡脱了皮,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大家宁可多吃一份苦、多脱一层皮,也要以“造楼的精神,绣花的功夫”修建一分田、栽活一棵树、绿化一面坡。

  武都区水土保持工程以大流域为依托,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工程、植物、农耕措施有机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山区人民改造山河、发展经济的成功之路。那些挂在梁峁上、沟壑间“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全区累计完成流域治理面积2316.94平方公里,其中:营造水保林783145亩、经果林365576亩,完成坡改梯446605亩,种草246953亩,封禁1392863亩,建谷坊886座、水池(窖)1382个(眼),修通道路98公里,累计完成投资56170万元。

  顺势而为,青山绿水唱响生态富民曲

  30年的汗水“点种”群山,30年的辛劳“过滤”山河。武都水保人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水土保持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态修复,而是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同水利建设、公路建设和发展名、优、特、绿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同带动和发展当地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结合起来,水保工程所到之处,点上开花,面上辐射,农林牧多业协调发展,群众粮钱同步增长,青山绿水间唱响生态富民欢歌。

  通过对不同流域、不同类型区的重点村和农户质量效益跟踪监测调查,坡改梯平均每亩比坡耕地净增粮食179公斤,总产量由治理前6500万公斤增长到1.5亿公斤,增长了130%。人均有粮由治理前198公斤增长到528公斤,结束了流域内农民群众缺粮少吃的历史。梯田建设还带动了路、水、林等诸多措施的组装配套,为实施高标准的经济林开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辐射带动群众发展多元化经济林果,促进了特色产业开发,花椒、油橄榄、核桃的生产与加工已成为武都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大批农民接受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熟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并通过“传、帮、带”在项目区广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现代化农业意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经过30年的持续治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从微观到宏观,从量变到质变的改观,流域内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21.35%提高到现在的30.85%。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可拦蓄径流50176.18万立方米,减少泥沙含量697.38万吨,从而有效减少了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对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乘势而上,新思想领航新征程

  栉风沐雨见肝胆,砥砺奋进续华章。武都区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乘着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之势,因地制宜打造水源保护型、生态旅游型、绿色产业型、和谐宜居型、休闲康养型等特色小流域产业综合体,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为建设幸福美好新武都提供坚实生态支撑。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