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纪事】探索牦牛变白的奥秘——兰州大学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研究揭秘白牦牛进化来源

 2023/11/23/ 08:2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王朝霞 王思璇 张燕茹

  一次,兰州牧药所阎萍研究员在西藏科考时骑马过河,河水冰冷而浪急,河床坑洼不平,马儿发抖难行,颠簸摇晃中,阎萍从马身上掉下来,波涛汹涌,惊惧中她本能地抓住了马尾巴,才被拖上河岸,有惊无险。她事后想起来有些后怕,青藏高原无人区,最怕受冷感冒,会引发要命的高原肺气肿、肺水肿。

  “20年前我们到青藏高原地区找牦牛,零下20摄氏度,当时没有保暖的防寒服、羽绒衣,只能买件几十元的军大衣,算是很奢侈了。”兰州牧药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郭宪研究员回忆,人冻得抖抖瑟瑟,还得到牧场上去找牦牛,经得牧民同意,亲自去抓牛,采集血液、牛毛等样本。

  由于牦牛体型较大,难以控制,即便是性情温顺的牦牛,见到陌生人去抓它也会东躲西藏,不好近身;遇到脾气暴躁的牦牛,需要直接接触牛身体,可能会造成牛的应激反应,牦牛甚至会低头竖起尖锐的牛角,向科研人员冲撞过来……科研团队请牧民“抓牛”,他们再进行采样。牧民与牛群朝夕相处,抓牛技术也很娴熟,为科研人员采样提供了便利。

  科研人员进行活体采样时,相对简单易行。比如对牦牛进行体型测量、体重称重、抽血、皮肤毛囊毛绒抓取等,他们通过采集牦牛俯视、侧视、正视的深度图,来提取体尺关键点,计算体尺指标,并用于估计牦牛体重。

  随着生物研究的发展和采样经验的不断积累,家养牦牛的体高、体长、胸围等体尺指标需科研人员亲手用尺测量,而体重指标则要将牦牛逐一驱赶至一个特制的、含称重装置的电子化称重区域,记录下重量。目前还有红外线、感应器等人工智能,使牦牛采样更为便捷精准。

  而进行解剖采样时,有时也会遇到凶险。一次,牧民家的一头牦牛将被屠宰,科研人员在旁等待屠宰后再取其样品。即将被屠宰的牦牛,似乎感到了死亡的到来,竟然挣脱了拴牛绳和人们的按压,狂奔中将旁边工作人员撞倒踩伤。

  即便如此,采集家养牦牛样品相对比较容易。对于观测野牦牛,“可遇而不可求”。目前随着人类发展,野牦牛的分布区迅速缩小且破碎化,仅在青藏高原无人区可以寻见它们的踪迹,主要生活在西藏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常科研人员科学考察时,经得保护区同意后方可进入,野牦牛充满野性、性情凶猛,与藏羚羊、狼、藏野驴等野生群体生存,往往很难靠近。

  “有一次在格尔木,远远看到两三头野牦牛跑着,体格高大,看上去强壮。”兰州牧药所吴晓云博士介绍,正常情况下,野牦牛会找野牦牛,家养牦牛会找家养牦牛,但也有例外的情况,若是有雄性野牦牛在争夺雌性野牦牛的打斗中失败,那么,它就会被驱赶出野牦牛群,成为牧区里的流浪野牦牛,这只落单的野牦牛会混进家养牦牛中,改良其品种。

  幸运的话,科研人员可遇到因老、弱、病等自然死亡的野牦牛,经过保护区报备批准,采集到一些宝贵的研究样品。

  科研团队通力合作,通过近30年的野外采样,完成了家养牦牛所有品种的采样;也通过多次到青藏高原无人区进行野外科学考察,对自然死亡野牦牛进行材料收集,有20余头野牦牛能成功提出完整的DNA,供基因组分析;并在多年的国际合作中,对分布于青藏高原之外的欧洲野牛和美洲野牛进行材料收集,开展基因组测序和重测序等研究。

  科研的创新点及价值意义

草原上的牦牛群。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这项科研工作,科研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倾注了许多心血。研究期间,他们往往熬夜到凌晨两三点,一大早就来到实验室。

  研究过程中,有时彼此也存在分歧。研究人员通过展开热烈讨论,越辩越明,越辩越清。

  起初,科研团队虽然按照传统分析方法得到了研究结果,但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推进,他们在阅读文献中,发现有文献记录:白牦牛可能是含有黄牛的遗传渗入。这让他们眼前一亮,沿着这条线索,他们重新深入挖掘白牦牛是否真的有黄牛的基因渐渗?如果有,渐渗的具体基因组序列以及这些序列是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渗入过程中,基因组上大片段结构变异,究竟是哪一段序列在起核心作用?这些疑问,成为他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当然,这种未知性,主要受当时样本数量,测序技术以及分析方法的限制。

  于是他们利用最新测序技术和大规模的样本以及分子功能实验,对白牦牛的身世进行了深入分析。

  “幸运的是,我们的分析不仅证实了前人的结果,而且发现了导致白牦牛毛色变白的遗传机制。这既是一种继承,同时也有新突破,这些发现让我们非常兴奋!”刘鑫锋深有体会地说。

  科研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研究过程中,有时停滞不前,有时推倒重来,有时甚至会半途而废。科研讲求严谨、精细,不能有半点差池。

  比如,他们研究时,某头牦牛是从青海采集的样品,应该属于青海牦牛特性,而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各种信息表明该牦牛与西藏牦牛有关系,但重新询问采集样品的牧民时,他们也不记得是青海牦牛还是西藏牦牛。又得重新采集西藏牦牛样品去研究相关遗传信息。

  科研团队研究表明,牦牛和黄牛在青藏高原上构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复杂进化系统,涵盖了三个重要进化驱动因素:环境适应性选择、人工选择和物种间的杂交渗入,这项研究创造性地对它们进行了区分,从而为鉴定重要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奠定了基础。三个进化过程实际上也贯穿了其他家养动植物重要表型的进化变异,将来仍值得对它们进行有效区分、用以鉴定相关表型的重要遗传基础和基因资源。在当今基因编辑和转基因高技术育种时代,种间远缘杂交仍应该作为培育满足气候变化和人类需求新品种、甚至新物种的重要手段。

  由于牦牛是青藏高原牧民的重要生活和经济来源,也是当地畜牧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种,牦牛除被用来挤奶、吃肉外,还广泛用于耕种和运输,牦牛的毛皮具有商业价值,被用于制作衣物、帐篷和毯子等。因此,研究对改良牦牛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此项研究以牦牛为主要研究对象,整合其他牛属物种的基因组数据,通过结合基因组数据、表型数据和分子与生化功能等数据共同揭示了基因组结构变异在牦牛每个进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将为人们对等位结构变异如何影响表型变异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结构变异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利用本研究已经获得的结构变异和其他遗传变异,可进行分子辅助育种,能快速和高效筛选白色、无角等重要表型的牦牛;同时也能通过分子标记选择优异的野牦牛和黄牛个体,进而提高家养牦牛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