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数据变成新农资 甘肃县域富民产业蓄势待发

 2023/12/04/ 19:26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王梓懿 见习记者雷雅妮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梓懿 见习记者雷雅妮

微信图片_20231204161004.jpg

陇西县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人头攒动。

  “朋友们,党参鲜货药厂小条成交价格在14.8—15元每市斤……”11月30日7时许,天蒙蒙亮,陇西县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已经一派火热,数百个装有中药材切片的蛇皮袋子口袋卷开,药香扑鼻,与进货客商同样走走停停的,是陇西当地的中药材带货主播……

  同一时间,在陇西中药材大数据平台上,当天中药材成交价等信息正在实时滚动:中药材价格走势图、陇西县中药材市场行情信息、追溯与品牌、质量分析……大屏幕上的数据详尽及时,正在青海收购黄芪的陇西县首阳镇双泉乡村民王强坐在车内,用手机实时查看。

DSC_3547.JPG

陇西县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今年是王强从事中药材购销工作的第七年,多年来,首阳药材交易市场是他做生意的主要平台,从早年市场行情的传统交易成本高、价格不透明、质量没保证等一系列问题,到如今市场行情透明化,不用到现场,通过线上平台就可以获取全部信息,这个变化让他欣喜。

  “现在中药材行业各个环节数字化程度高,质量检测、药材追溯、交易数据等信息通过一个平台、一个二维码就统统可以获取,让中药材交易更透明、更直接、更全面了。”王强说。

  进入新时代,建设智慧美丽乡村,数字同样助力农业发展。中药材是陇西龙头产业,想要产业高质量发展,盘活农业大数据资源,完成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紧密连通至关重要。

微信图片_20231204164722.jpg

村民采挖防风。

  11月是中药材的收获期,来到陇西县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成片的土地是冬天“限定”的美拉德色,黄色的牌子标注着不同品种的中药材种子种苗,一旁高耸的测报追溯系统像一名哨兵静静地守护着一方中药材的健康成长。

  “这是定西市陇西县中药材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大田测报追溯系统,它会实时向智慧农业云平台上传中药材各项数据,通过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有效整合现有成熟农业信息,构建互联共享的‘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毛正云介绍。

微信图片_20231204161046.jpg

  陇西县中药材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大田测报追溯系统。

  目前陇西全县建立了8个野外监控点,6个小型气候观测点,并配备了实时监控系统,涵盖了基地土壤、气象、虫情等数据信息,能够进行可视化远程监控和指导处理,科学指导中药材生产管理和社会公众服务。

  眼前陇西中药材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都与数字化技术互联互促:甘肃省道地中药材追溯平台、国家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智慧农业云平台、陇西中药材大数据平台……通过数字赋能,全面提高中药材发展效率,从而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只是全省数字农业发展的一隅。作为农业大省,甘肃省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正在以数据为支撑,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be1876ecf4a41074b2be41cd8f8b04fa.jpeg

静宁县城川镇智慧果园一角。

  ——作为国家现代种业三大核心基地之一,甘肃的玉米、马铃薯和瓜菜花卉制种在全国种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玉米年制种面积超过全国50%,提供了全国70%的玉米种子。在我省首个玉米无人化农场——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西店村的奥凯种机智慧农场,无人驾驶拖拉机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的精准定位,施肥、播种、铺设滴灌管线和地膜等精量播种工作一气呵成。

  ——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之称的定西,以数字化平台建设赋能农业产业发展,搭建了“全省首个、全国领先”的“蓝天马铃薯”农业产业链平台,并以此为样本总结经验、复制推广,在数字农业领域开展积极探索和实践,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新模式。

  ——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的平凉市静宁县,通过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建成占地2000亩的静宁县威戎镇智慧苹果产业园,配套建设智能自动灌溉、土壤监测、气象预警、病虫害及养分监控、电子灭虫等数字化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园区生产的智能化和管理的数字化。

  ……

  如今,轻点手机,借助数字平台“云广播”,大量招工信息瞬间飞入千家万户;登上电商平台,农产品很快出村进城,卖出好价钱……陇原大地数字化成果的不断发展,搭建了农产品流通新平台,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广袤田间,一幕幕生动画面,展现出甘肃省推动乡村振兴的信心和澎湃动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