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奋力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武威市教育系统扎实开展“三抓三促”行动

 2023/12/11/ 08:4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金奉乾

奋力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武威市教育系统扎实开展“三抓三促”行动

运动青春,激昂向前。

凉州区第二届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比赛现场。

武威第十五中学凉州词经典诵读社团开展传统文化诵读活动。

武威第六中学科技社团活动现场。

  金奉乾

  今年以来,武威市教育系统立足主责主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深入实施“三抓三促”行动,坚持不懈提能力,持之以恒转作风,全力以赴抓落实,在全系统形成争先进位、实干创新的工作局面,奋力推动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学为先 提升能力素质

  武威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深入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提高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有效性,切实提升育人质量、深化综合改革、优化学校布局,进一步提高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衡量育人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着力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统筹用好国家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好各类课程,着力丰富教育资源,深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环节,深入开展青少年读书行动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体美劳教育,统筹社会资源推进教体融合,严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常态化开展学校体育竞技、球类联赛、艺术展演等活动,着力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定期开展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发展的育人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深入开展专题研讨,认真分析把握全市教育发展特征,破除教育体制机制障碍,稳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考试招生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切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依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四个质量评价指南,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有效指导学生做好选科与生涯规划,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改革成果,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制度。加强教科研工作,指导学校和教师改进学校和教师教学方式,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双减”工作,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改善校外教育培训生态。健全完善学生研学机制,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及阅历,充分激发学校及师生活力,形成“统筹协调、积极主导、主动尽责”的工作新局面。

  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扎实开展专题调研,察实情、听真话、出实招。聚焦“城镇挤、农村弱”的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现状、未来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交通状况和服务半径等因素,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充分论证并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城镇新改扩建中小学14所,新增学位1.26万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挤的问题。农村通过“撤、调、并、建”的方法进一步融合优化教育资源,使“点多量小”向“集中优质”转变,学校空间分布和容量配置更趋合理。稳步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近三年来,全市投资5.86亿元,新改建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1.54万平方米,新改建学生食堂248个,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供餐率达到了79.37%,新改建教师周转宿舍221套,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切实把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等“硬环境”建设与精神文化等“软环境”建设相结合,积极改善育人环境,切实提高农村寄宿学子的幸福感,提升广大群众的认同感,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坚持执行为要 确保任务落实

  武威市教育系统结合工作实际,改进工作作风,在强化执行上下功夫,铆足劲头抓落实,整合优势力量,全力攻克堵点难点,扎实推进“双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困难学生资助等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持续推进“双减”落实落细。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全市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实践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路径,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新体系。近年来,全市各中小学开设了舞蹈、绘画、器乐、口才、足球等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项目,学生参与率达99.85%,教师参与率达99.19%,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和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共计投入课后服务财政补助资金3065万元,切实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课后服务。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整治,严格查处隐形变异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全市296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转型或停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

  ——持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聚焦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中考热点问题,全市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22年起,将初中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纳入中考,并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重要依据。2022年制定《武威市高中阶段职普融通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在古浪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河西成功学校开设职普融通班,累计招生258名。今年起,中考体育实行考生“9选5”模式,通过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持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学前教育资助、义务教育资助”等问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同学段的特点、不同区域状况和不同群体的差异,认真分析研判,建立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同时,积极协调动员民政、妇联、团委、残联等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展帮扶资助,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十四五”以来,全市学前教育资助人数达24.97万人次、金额达1.26亿元,义务教育资助人数达18.54万人次、金额达7959万元,高中阶段学校及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人数达13.01万人次、金额达2.01亿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1.21亿元、惠及学生21.17万人,共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6.38亿元、惠及学生7.72万人。

武威第二十一中学课堂一瞥。

  坚持效能为王 促进教育发展

  武威市教育系统坚持立说立行、跳起摸高,瞄准工作重点、靶向精准发力,全力推动扩增基础教育学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切实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入园难、入学难”问题,近年来,按照“需求导向、实事求是、先急后缓、确保落地”的原则,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学位攻坚行动,切实解决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需区域性结构性矛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扩容提质工程。实施凉州区第一幼儿园迁建项目,新建凉州区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七幼儿园,古浪县第三、第五幼儿园,永丰滩第二幼儿园,大靖第二幼儿园8所幼儿园,改扩建凉州区第二幼儿园、天祝县打柴沟镇中心幼儿园等20所幼儿园,新增园位7090个。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新建武威第二十五中学、凉州区祁连路小学、古浪县城关第四小学、天祝县城北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7所学校,改扩建武威师范附属小学、武威第十中学、民勤县北街小学、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天祝县民族中学等7所学校,新增学位1.26万个。

  着力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利用2年至3年时间建立灵活有效的教师引入机制,每年将城区学校空缺编制的15%用于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强化教师多维度培养培训,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小学名教师名校长培养,着力加强教科研支撑引领,健全市、县区、学校三级教研体系,完善分层分类、阶梯式教师成长发展体系,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网络、联片、校本教研,切实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进一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改革,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管理考核制度和退出机制,落实教师年度工资总额1.5%的教师培训经费,完成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教师全员培训任务。以县域统筹为主,推动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校际共享,立足学区内、集团内和城乡间开展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加快实现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教师队伍用人格局。

  着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探索高中集团化办学,实现各学段一体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行动,力争到2025年,谋划新建、租赁公办幼儿园24所,新改建中小学7所。积极推动乡村中小学午餐午休、塑胶操场、清洁厕所、标准化校车等配备项目,加快艺体高中、人文高中等特色高中建设,实现扩增量、提质量、优存量,整合乡村教育资源,逐步消除“城区挤、农村弱”的问题,形成城乡均衡优质发展的一体化格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