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护航企业绿色发展
——金昌打造“刚性执法”与“柔性服务”并行的生态环境执法模式纪实
记者 莫亚红
铁腕执法、一以贯之;柔性服务、守正创新;执法“加减乘除”,根治生态环保“顽疾”……2023年,金昌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按照“执法提质增效年”总体思路,敢谋敢为、善谋善为,着力打造生态环保执法铁军,持续重拳出击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创新执法方式优化企业服务,全面打造“刚性执法”与“柔性服务”并行的执法模式,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锻造高品质执法铁军
金昌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以执法大练兵为抓手,以打造政治过硬、敢于创新、善解难题铁军为目标,持续进行思想、技能、作风考评,促使执法人员知敬畏、守底线、爱学习、常历练。组织业务骨干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各种学习交流和培训会,积极派员参加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帮扶工作,选派执法人员外出考察学习,邀请省级环保专家对涉重、涉水、涉化工、涉危废等治污难度大、环境风险高的企业开展环保“体检”。案件办理流程上,督促执法人员查清查细违法事实,及时固定有效证据,精准定位所涉法律法规,帮助督促问题整改到位。加强无人机操作、便携式检测仪使用、执法现场采样等辅助执法技能培训,实战能力不断提升。特邀律师参与案件审查,每季度开展案卷互评,及时发现和纠正处罚卷面、执法程序和实体方面问题,群策群力、取长补短,案卷质量和执法人员办案水平切实得到增强。
金昌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人介绍:“我们紧紧围绕加强环境执法队伍作风建设这条主线,聚焦服务群众、污染防治主责主业,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技能比武等活动,激发了全队干事创业的活力。”
随着近几年综合能力提升和环保铁军的锻造,全队总体呈现出集体荣誉感强、争先创优意识强、业务能力强、敬业精神好的特点,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善团结的执法队伍逐步形成。三年来,这支队伍在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大比武竞赛活动中分别荣获集体三等奖、进步奖;1名同志被省委宣传部、省人社厅、省司法厅授予全省“七五”普法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名同志被纳入全省生态环境师资库,1名同志正参加生态环境部师资库评审;2名同志被评为全省生态环境领军人才,5名同志被评为全省执法骨干;2名同志被市检察院聘任为特邀检察官助理和金昌市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专业人员。同时,执法队日常性工作、部分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也得到上级部门认可和表扬,1篇执法典型案例被生态环境部采纳,2篇被省生态环境厅纳入典型案例资料汇编;4篇信息被生态环境部采纳发布,17篇信息被省级相关媒体采纳。
生态环境执法“刚柔并济”
“刚柔并济的执法模式,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关怀,更加增强了我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信心。”甘肃金拓锂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哈国斌回忆,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对企业提出的问题一一详细作答,其中涉及日常自查自检具体环节和内容,如何做到问题整改到位等。这种柔性执法让企业在解决环保问题方面做到了“找得全、查得准、改得快、效果好”,真正实现了经济环保效益的双丰收。
这样的执法场景在金昌并非偶然。作为世界500强金川集团公司所在地,随着“2+4”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我市上下游产业链市场前景较好,然而,随着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不断更新,企业在环保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位,急需提升自身污染防治、风险管控等方面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执法队拓展执法方式,率先在全省推行柔性执法,联合市司法局制定印发《金昌市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目录清单》,其中涉及16项轻微环境违法行为首次发现可不予处罚。为企业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务,组织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开展“进企业、送法律、送政策、送技术”活动,帮助企业准确掌握运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破解污染治理技术难题。
按照企业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及环境信用等级,分类建立企业“好、中、差”环境管理台账,并实行动态管理。对纳入正面清单和评定为“好”的企业利用无人机、污染源自动监控和视频监控等手段进行非现场检查。对评定为“中”的企业依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开展检查,制定检查计划,有计划分阶段对企业进行全面体检,精准发现问题,避免多头执法、多层次检查。对评定为“差”的企业加大检查频次,必要时采取驻厂帮扶;对恶意违法、涉及环境犯罪的企业,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执法“利剑”作用,严查严办,切实增强企业自律性。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监管手段,结合环境信访件和交办件,共查处案件29件(其中3件不予处罚),处罚金额280.138万元。同时,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的作用,采取行政提醒、建议、告诫、约谈等方式,指导企业绿色环保、依法经营,切实解决了重罚轻管、以罚代管、机械执法、“一罚了之”等问题,共约谈企业51家,行政指导30次、行政告诫19次。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人表示,通过鼓励企业自检自纠促使企业及时发现问题、主动消除隐患,让企业排污许可要求标准化、清单化,企业环境管理具体化、可视化。这促使企业实现了从“被动监管”到“主动自律”的转变,从源头遏制污染物排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水平。
解决群众问题“真情实干”
执法队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盯“四率”(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办理规范率和群众满意率),加强现场核查和调度督办,扎实解决信访投诉,做到深入精准研判案情、细致耐心疏导解释、依法依规协调处理,全心为民化解矛盾。针对夏季环境信访投诉举报较多的难题,采取日查与夜查、明查与暗查相结合,对问题集中区域进行专项巡查和在线监控比对等措施追根溯源,并对发现的问题以约谈企业、现场督促、限期复查等整改方式予以彻底解决。同时,执法队还注重现场办公解决环境问题和加大对信访投诉的回访力度,有效提升了群众的知晓率和信访办理的满意率。三年来共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及上级转办信访投诉案件828件,办结率100%,受理查处环境信访办结率100%、回访率100%,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避免了“小事拖大”“易事拖难”。
在解决民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执法队对群众反映市区东面夜间气味难闻的问题,督促金川集团公司投资1500万元将已达标的尾气通过管道运输至铜合成环集再次进行处理,使得臭味大幅度减少,达到了预期效果,得到了群众的好评。龙泉景观带多年来长期恶臭水体现象被群众反复举报,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经执法队与金川集团公司安全保障部多次现场查看、协调,要求企业制定整改方案,龙首矿、二矿区、三矿区投资3158万元分别新建井下废水回收利用项目,将井下废水提升至地表处理后原打回井下综合利用,从源头进行了管控,彻底解决了龙泉景观带水体恶臭扰民的问题。
“加减乘除”执法从源头治理
金昌是我省工业强市,向来以实体经济见长,但与之相伴的也有产业结构偏重、废气排放量大、产污环节多等问题,部分企业还存在工艺设备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偏低等难题。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金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认清问题后,执法队针对新形势新标准新要求下的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对症下药”,开展“加减乘除”执法,对重点领域条分缕析,帮扶企业从源头进行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执法提质增效。
在精准执法上做“加法”。结合企业的环境管理实际,对纳入正面清单的62家企业主要以自动监控为主,做到“日常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对重点污染源,重复举报、问题突出企业,适时开展夜查、暗查、巡查等方式,发现问题及时督促企业整改,着力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的合法生态环境权益。
在违法企业上做“减法”。组织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帮助企业准确掌握运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破解污染治理技术难题。在企业的发展成本、监管负担、环境风险上做“减法”,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在案件质量上做“乘法”。在提升队伍办案能力上,推进“阳光执法”,在案件办理流程上,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足、法条准确、裁量适当、罚过相符,确保全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案卷的听证、复议、诉讼纠错率保持在低位水平,最终实现“零”的突破,提高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公信力和满意度。
在转变执法理念上做“除法”。多次深入金川集团公司、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河西堡工业园区等重点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主动了解企业的诉求和困难,帮助解决环境管理、污染治理、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金川集团铜业公司贵金属分厂尾气改造、金川集团矿区废水回收利用等项目进行帮扶指导,服务好企业“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企业污染减排与金昌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受益于“加减乘除”执法,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甘肃佰利联化学有限公司40万吨合成金红石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省厅环评审批,为企业绿色发展“提速”。督促10家企业每年完成温室气体报告核查,2家发电企业完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开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12月18日金昌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特色鲜明
- 2023年11月13日金昌市社会治安持续平安稳定
- 2023年11月13日金昌:督察巡察“双剑合璧” 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 2023年10月16日金昌市金川区首例拒不执行判决者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