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回眸2023】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2023年全省新建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为民实事全面完成

 2024/01/23/ 08:3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刘健

【回眸2023】

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2023年全省新建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为民实事全面完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出门方便多了,路边还种了花草树木、安上了太阳能路灯。”2023年7月,白银市白银区强湾乡麦地沟村村组通硬化路工程完工,站在新铺的水泥路上,麦地沟村二社村民何正利连连称赞。

  2023年,省委省政府将“新建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列入十件为民实事之一,何正利是这一民生工程的受益者。

  来自省交通运输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甘肃“新建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为民实事已全面完成,新增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0176公里,4013个自然村(组)告别了不通硬化路的历史。全省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达到90%。

  高位推动 靠实责任

  为了确保省委省政府为民实事如期完成,省交通运输厅在2023年2月下达了年度建设计划,督促市县提前开工建设。

  “我们启用了甘肃省农村公路计划对接平台,实现项目线上申报、线上审核,与市县的沟通对接流程有效优化,项目申报时间从原来近2个月缩短到1个月。”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建设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项目,要确保建设资金到位。我省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将中央补助资金和省级筹措资金整合成奖补资金,按照每公里20万元进行奖补。在此基础上,由各地统筹使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政府一般债券、产业发展扶持等资金,全力保障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

  省交通运输厅还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细化举措、倒排工期、加快进度、保证质量。并于2023年8月在平凉市崇信县召开相关现场会,对2023年新建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要求有关县(市、区)加快建设进度,按期完成目标任务。

  强化组织 惠民利民

  为把“新建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民生实事办实办好,全省各地积极行动,着力为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成县2023年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项目共涉及14个乡镇76个自然村(组)76条路,路线总长101.391公里。2023年4月25日,成县交通运输局组织召开推进会,安排部署全县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作。

  “项目于2023年4月开工。我们建立工作台账、任务清单,对工作措施进行了细化,靠实了工作责任,全力督促施工单位保安全、抓质量、促进度,9月底已全面完成年底建设任务。”成县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项目建设中,我省还广泛推行以工代赈政策,将施工技术简单、务工要求不高的项目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就近就地吸纳当地劳动力,助力群众增收。

  2023年,全省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项目建设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92项,吸纳1.1万余人务工就业,发放劳务报酬超1.6亿元。同时,将建成后的自然村(组)道路统一移交属地乡村管养,加大护路员公益性岗位开发,吸纳低收入群体等参与养护。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护路员3.4万余人。

  制定规范 统一标准

  2023年10月,一条全长2.79公里的水泥路通到了秦州区皂郊镇下蒋村和竹园村村民的家门口。这条路的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配套建设了边沟、排水渠、标志牌等设施,通行质量和防护等级得到显著提高,折射出了甘肃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项目建设的提档升级。

  为提升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项目的安全性、耐久性,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技术规范》,配套制定《甘肃省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管理办法》。同时,省交通运输厅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选派62名专业技术干部赴县区驻点帮扶,在14个市州设立农村公路督导帮扶组,每月对辖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帮扶,落实安防工程、防排水设施“三同时”制度。

  2023年,全省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新建项目均达到四Ⅱ级技术标准,工程质量一次性交竣工验收合格率达100%。

  在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项目建设中,我省还积极推广公路黄土固化技术、国省干线公路废旧材料循环利用等“四新”技术应用,有效解决项目建设砂石料短缺难题,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

  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一条条不断延伸的农村公路,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