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非遗撷英】河西社火·赶驴

 2024/02/10/ 07: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单永生

【非遗撷英】

【锦绣中国年】

河西社火·赶驴

河西社火·赶驴 单永生

  单永生

  数九天风寒,迎春社火暖。在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西坝村二组杨学兵家宽敞、明亮又素净的客厅里,“漂亮媳妇”、敲鼓手、打锣手、打镲手、“和尚”演员等已说笑好一会儿了。饰演“男一号”丈夫的杨学兵一戴上他的小黑帽,大家就不约而同地起身,按照各自饰演的角色,认真装扮起来。

  出了院门,穿过长长的村街巷子来到小广场,杨学兵带领他的“赶驴”表演队准备开始演练。广场的四周早已站满了看热闹的村民。

  酒泉的“驴社火”到处都有,全程充满嬉戏与逗耍的喜剧色彩。“赶驴”是社火的一种,突出“赶”的特点。一台“赶驴”最基本的角色只有三个:丈夫、媳妇、和尚。编演中角色的增加要以驴的增加为基础,每增加一头驴,就增加三个角色。表演中,故事的发端、插曲、矛盾、高潮、结尾都基本相同,无论有几头驴,其表演程式大多都不变。

  社火“赶驴”的表演是听着鼓点来进行的。鼓点的快与慢、舒与缓、高亢与沉稳,掌握着故事情节的展开、高潮、矛盾、曲折与结局,同时还起到烘托现场气氛、引来观众、激发演员表演情绪的重要作用。有节奏的鼓点配以锣镲等敲击乐器,使“赶驴”这一富有浓厚民间趣味的社火舞蹈自始至终营造着欢乐的气氛。

  基于社火“赶驴”的基本内核不变,给表演者留下自由表演的很大空间,演员可以根据自己对“赶驴”的理解以及现场的感觉随意发挥即兴编创。演员表演创意越多就越受观众的欢迎与喜爱。同一组演员的表演每一次也都不尽相同。观众则往往成百上千,若有社火会演,则数以万计。这也正是“赶驴”的群众性基础。

  杨学兵“赶驴”已有三十多年,他的表演不拘形式,洒脱自如,加之滑稽、夸张的装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当地独树一帜。2011年河西社火(赶驴)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同年杨学兵被公布为这一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锣鼓擂响,激越高亢,刹那间,熟悉而铿锵的节奏唤起过年的记忆。“女一号”媳妇怀抱着婴儿骑着温顺的小毛驴走在起伏不平的田间小道上。丈夫一会儿跟在毛驴后边,一会儿走在毛驴旁边,一会儿又赶到前边,还时不时地看看媳妇儿,两口子恩爱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回娘家的途中,遇上一个问路的和尚。丈夫立马充满警觉,将其驱赶开去。然而不小心,毛驴陷在小沟渠里出不来。丈夫怎么鞭打怎么拉拽都无济于事,他转而又请求和尚帮忙。于是丈夫在前用劲拉,和尚在后用劲推,终于顺利上路。和尚正欲再次问路,而媳妇也想表达一下谢意,可是丈夫马上变了脸,再次将和尚驱离。媳妇赌气不走了。丈夫为了把媳妇哄高兴,当着媳妇的面又给和尚认错并表示了谢意。可是媳妇前脚一走,他转脸又把和尚赶走,表现出一个具有喜剧色彩的人物形象。

  肃州民间社火注重“耍”,但杨学兵不仅耍,还“赶”出一段有心理活动有故事情节的哑剧来,且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情调。以鼓点的紧与密、缓与急、快与慢、轻与重的变化为要领,演员们按照故事情节,表演中都能即兴发挥且个性鲜明,角色相互之间的配合也十分默契,极具轻喜剧的特点。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