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戏剧“梅花”们在天水——甲辰年天水市秦州区春节秦腔专场演出名家访谈(下)

 2024/02/29/ 08:49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何喜田 杨华 陈光毅

李 小 锋

传承与传播并举,创新与发展并重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陈光毅

  正月十六下午,伏羲广场沉浸在一片热烈的文化氛围之中。尽管寒风凛冽,却无法冷却戏迷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热情。人们纷至沓来,提前数小时在广场等候,只为一睹当天的特邀嘉宾,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李小锋老师演绎的秦腔传统戏《打柴劝弟》。

  随工作人员来到后台时,已扮相好的李老师正在幕布边踱步亮腔,其英武的妆容,灵动的步伐,清亮的嗓音,很难让人看出这是一位年近60的艺术家,一举一动间诠释着对秦腔艺术的极致追求和对舞台表演的热爱。见李老师即将上场,记者便未去打扰,转而来到台下欣赏起他的精彩表演。

  只见刚一登场,李小锋便以其深厚的表演功底瞬间点亮了整个舞台,接下来,那娓娓动听的唱腔更是引得现场掌声雷动。曲终时,随着台上锣鼓渐息,丝竹悠扬转为袅袅余音,最后一声高昂的拖腔如同夜空中的烟火,绚丽绽放后缓缓归于平静。李小锋老师谢幕鞠躬,台下观众则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和喝彩,那是对他精湛技艺的认可和对秦腔艺术的无尽热爱。

  再次来到后台,因李老师马上要赶赴下一场演出,匆忙中他对记者感慨道:“天水这个地方我已多次踏足,每一次都让我感受到这里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淳朴民风。尤其是在这严寒之际,老百姓不畏寒冷早早赶来占据最佳观赏位置,这份热情令我深受感动。在我看来,天水不仅是一片孕育秦腔文化的热土,更是一个值得艺术家们频繁造访的地方。”

  就秦腔艺术传播与传承的问题,李小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秦腔的传播与传承同等重要,传承是老师传授给学生,是我们内行的事,传播是观众的事,我们要让国人爱中国的文化,要有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曾在国际舞台上多次展示秦腔艺术的魅力,深知要让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这一古老的艺术,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李小锋说,以当日演唱的《打柴劝弟》为例,他精简冗繁内容,将时长进行压缩,融入现代审美,并增加上山下山的戏份,使之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生活节奏和审美需求。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第一位秦腔表演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如何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戏曲艺术,李小锋分享了自己的理念和经验:“我们要以创新的形式吸引年轻人,让他们能在熟悉和喜爱的表达方式中,接触并接纳秦腔艺术。”自2017年起,李小锋每年坚持创作一首融合流行元素与秦腔韵味的戏歌,如《将进酒》《游子吟》《人面桃花》等作品。其中,《人面桃花》更是被译为英文版,成功跨越语言障碍,实现了秦腔音乐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让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领略到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

  与记者进行简短交流之后,李小锋老师即将踏上新的巡演旅程,他的身影虽将在天水暂时隐去,但那份对秦腔艺术矢志不渝的热爱与执着,以及致力于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决心,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见证此次盛会的人心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戏曲人的使命,力求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推动秦腔艺术与时俱进,走向全国,唱响全球,使其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张 涛

一如既往,对这份职业葆有敬畏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见到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涛时,他已卸去妆容,一张素净、刚正的脸,与戏台上带妆的俊俏、智勇的小生曹庄相去甚远。

  与张涛打过招呼后,记者在他对面坐定。没了台上台下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感,眼前的张涛和气且平实。

  张涛说,天水他常来,不仅伏羲庙,秦安的安伏、叶堡,麦积的马跑泉,甘谷的八里湾,他都去过。“其他地方我也去演出过,但整体下来,感觉咱天水这块儿的文化氛围是最浓烈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

  2月20日,随三意社来伏羲广场演出,是张涛时隔六年再次踏足这里。再次来天水,张涛被天水戏迷对秦腔的痴爱深深打动:“下那么大的雪,戏迷朋友纹丝不动,一口气坐三个小时,有的甚至站三个小时。他们在那儿站三个小时就为了听我们的戏,我们哪里还有理由不好好演?”

  “每场戏都要对得起观众。”张涛说,“‘泥土’里有秦腔的根,百姓中有艺术的魂”。

  作为秦腔界不可多得的小生,张涛便是靠着这样的信念,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50多个有名有姓且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忘恩负义陈世美、多情皇帝李隆基、花园卖水李彦贵、落魄街头王景龙,以及实诚朴素的陈勋、忠肝义胆的陈琳、七步成诗的曹植等,如今再回头看这些角色,张涛只感叹时光飞逝。“我是1982年开始接触秦腔的,那时我10岁,什么都不懂。我第一次接触秦腔是在戏曲研究院,当时院里选了几个刚拍完电影《屠夫状元》的年轻人陪我练功。没想到第一次搬腿,肌肉就拉伤了,哈哈。现在一想,时间过得真快啊,当初陪我练功的那些年轻人都已经退休了,我也一口气在这个行当干了42年……”

  42年光阴,张涛由对秦腔不懂,到慢慢入行,再到被观众熟知,塑造了50多个有名有姓且性格各异的角色,“但还差得太远。和秦腔界的老前辈们一比,我学得太少了。据说,被称为三意社‘戏包袱’的赵振华老师,肚子里就装了四五百本戏”。

  “时间紧迫,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懈怠。要不了几年,我们也要退休了,但戏曲传承却是个大问题。”停顿了一会儿,张涛接着说:“我们得抓紧时间把自己仅有的所学,传承下去。”

  在张涛看来,戏曲的传承还得从娃娃抓起。他说:“戏曲进校园,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我觉得天水这方面做得挺好。天水培养娃娃的这种氛围比陕西都浓烈,这非常好。”

  谈及梅花奖,张涛说:“我自己认为梅花奖是对文艺工作者多年坚守的一个肯定,但更重要的是一个鞭策。对每个专业演员来说,梅花奖是最初的梦想。有了‘摘梅’的想法,你才有动力和冲动去触碰它。但其实拿到以后,反而有了更多的压力和责任,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观众的期待。‘摘梅’后,观众们看你就不一样了,他们对你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认为,梅花奖只是一个奖项,我还是那个我,只要按照自己认定的,一如既往地去做就可以了。一个演员的职业操守,就要求你拿出好的作品,就要求你要敬业,要对这份职业葆有敬畏。”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