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省(区)党报联动报道
发展新质生产力 大西北这么干
编者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西北五省(区)人文相通,地理气候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具有类似的省情区情,同样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西北五省(区)来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难得机遇。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甘肃日报携手新疆日报、陕西日报、青海日报、宁夏日报推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西北五省(区)有何作为”联动报道,畅谈西北五省(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如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
甘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访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韩显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甘肃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斌银
“我们将立足国家所需,发挥甘肃所能,积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快构建符合甘肃工业发展实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日,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韩显明在接受甘肃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将加快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韩显明表示。
传统优势产业方面,甘肃工信系统将立足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以及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等产业,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等升级方向,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开拓特色丙烯、芳烃产业链新增长点,研发新型化工材料与专用化学品。推进先进钢材、铁合金、炭素产品升级,提升镍、钴、铜、铝新材料竞争力。发展壮大新能源、电工电气、石化通用、通用航空、高档数控机床、现代农机等装备产业。加快发展煤制油、煤液化、煤气化、煤制化学品的生产推广。积极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塑造甘肃产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
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依托甘肃省资源禀赋优势,努力提升现代中医药、生物制药、化学药及制剂等产业竞争优势。积极推进高端装备特种合金、高性能纤维、新型能源、先进芯片制造和封装、稀土功能、新型显示、新一代生物医用等关键核心材料发展。进一步巩固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壮大锂电和光伏产业、大数据产业。全力打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等制造业新支柱产业集群,构建产业新格局,培育增长新动能,大力提升转型升级能力和水平。
未来产业布局方面,将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积极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广。积极联合国外高端产业配套环节和先进要素,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高水平对外合作的平台,努力融入全球产业链。立足工业基础,围绕氢能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等领域,布局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未来产业集聚区。全方位孵化发展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凹凸棒石、同位素等产业,推动形成多点开花、竞相发展的新产业格局。
“我们将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导向,完善产业发展支撑政策,扎实做好要素保障,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开创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局面,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新篇章贡献力量。”韩显明说。
新疆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王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新疆金风科技达坂城产业基地。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龙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如何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记者专访了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王成。
王成说,新质生产力由革命性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而来,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王成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应持续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力度,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围绕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突破行动,加快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入轨运行,发挥新疆资源优势和国家实验室的平台、体制优势,集聚国内顶尖科研力量,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全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注入新动能。同时,建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优化布局一批创新平台,提升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能力。持续深化“四方合作”“科技援疆”等机制,实施国际科技合作拓展行动,促进先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王成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继续用好新疆人才发展基金,围绕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深入实施科技“银龄人才”计划,吸引区内外优秀科技人员投身新疆科技事业,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王成认为,新疆有着特殊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应加快构建具有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新领域新赛道上抢占发展先机。去年自治区联系包括近百名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专家,精准把脉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难点,在科技支撑战略找矿行动和超深层油气勘探、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育种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由三位院士领衔的新疆智能装备研究院落地建设,积极培育矿山智能化与绿色低碳发展、航空飞行器、金属复合材料、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快技术突破创新和产业升级增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今年,自治区将以实施科技支撑“八大产业集群”攻关行动为着力点,布局一批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行动和高新区提质增效行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建设阿克苏阿拉尔国家高新区,指导相关地州市高新区升级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新建一批自治区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着力打造高水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青海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访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永祥
青海日报记者 陈晨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青海意味着什么?日前,记者采访了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永祥。
陈永祥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揭示了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和新机制,进一步强化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新发展理念在科技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践。青海作为西部省份,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陈永祥说,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符合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科技支撑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助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促进新质生产力转化为绿色生产力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契合青海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青海盐湖化工、清洁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高原农牧业、特色生物等产业链条及技术成果积累,为依托新质生产力实现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路径和方法。青海将进一步拓展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畅通各类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流动机制,加强科技创新网络和生态建设。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青海要着力做好哪些工作?陈永祥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坚持创新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把新质生产力贯穿到创新型省份建设全过程各环节。
坚持技术攻关为先。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实施高原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工程、产业创新引领工程、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坚持资源配置为要。推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暂行)》落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实施“科技援青”,加强与东中部省份的优势互补、与西部省区的场景互动、与沿黄省区的流域互通。
坚持主体培育为重。培育建设青海省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大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发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平台+项目+人才”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做到“建设一个平台、实施若干项目、产出一批人才”。
坚持体制机制为本。找准新时期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定位和建设方向,高质量完成机构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科技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
陈永祥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难得机遇,也面临挑战。唯有直面挑战,才能让新质生产力的动能充分释放,推动青海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陕西
用好人才技术资本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立云
陕西日报记者 汪曼莉
八百里秦川风鹏正举,高质量发展足音铿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陕西这样一个科教资源丰富的省份来说,该从哪些方面发力?记者日前采访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刘立云。
刘立云表示,当前,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是陕西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必须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高新技术创新为牵引和动力源,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按照“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发展要求,促进形成有利于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抓住西安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中心“双中心”建设机遇,强化秦创原示范带动效应,构建以西安综合性科技创新为主引擎、西咸新区和西部科技创新港为总窗口、西安都市圈为主承载,各市区县差异化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使新质生产力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布局建设高端智库组织及新型科研机构,用好人才、资本、技术“三个市场”,更好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
二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多能互补、智慧用能、能效管理等重点方向,推动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重点领域,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输变电装备等优势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加快新兴数字产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碳中和等未来产业发展。强化平台牵引,聚焦陕西特色资源,搭建开放基金平台,扩大已有的“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基金集群规模。
三是以具有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力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发挥陕西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加强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打造体系化、高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加快形成高层次人才与高技能产业工人的链式效应。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和项目组织方式,实施更加灵活和包容的人才政策、更加开放的人才专项与柔性人才引进政策,培养形成集聚国内国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团队及创新高地。深化城乡“人才+项目+资本”“院士领衔+团队培植”“企业+职业院校”等协同引才育才模式,促进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激活高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育与使用正向循环,加快全省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宁夏
加快创新驱动引领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访宁夏科学院研究员李禄胜
宁夏日报记者 李锦
宁夏银川隆基硅拉晶车间。宁夏日报记者 丁建峰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为宁夏的发展点燃新引擎、注入新动能。”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宁夏科学院研究员李禄胜表示。
在李禄胜看来,宁夏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不强,更需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主导力量,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水平建设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
李禄胜认为,科技创新可以为生产力增添科技内涵,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以宁夏宁东为例,宁东基地自2003年建设以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和西部第一的现代化工园区,是西北第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化工园区,财政总收入较2016年增长了近3倍,占宁夏全区的14.4%,为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和石化产业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新质生产力,协调统筹、总体规划尤为重要。由于新质生产力涉及诸多领域,新兴技术发展迭代快,因此对新设想要进行前瞻性研究、通盘考虑、超前布局,做到与国家战略布局保持一致。各级政府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者,要高标准、高站位制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长期规划,各科研院所要积极建言献策。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要素保障体系。
李禄胜建议,要加强引人引技引企引智,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和内生动力。宁夏人才不足是短板,必须强化人才导向机制,培育引进更多优秀人才和科创团队。强化成果应用机制,实现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打造创新平台。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绿色低碳、零碳负碳、数字转型赋能;不断壮大现代化工、做大做强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宁夏发展新动能、新模式、新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有特色、有效益、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同时,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构建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宁夏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建成银川—石嘴山光伏材料产业集群,宁东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石嘴山—吴忠—宁东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光伏、储能、先进半导体、高性能金属、高性能纤维等优势产业链不断延伸。这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在力和优势竞争力,其衍生出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附加值越来越高,有助于加快推进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为实现宁夏经济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3月03日【强信心·企业家说】兰州新区:创优营商环境 展现新区速度
- 2024年02月25日【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迎两会 看履职】黄宝荣委员: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建好言献好策
- 2024年01月23日【两会热议】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2024年01月19日【喜迎省“两会” 实干开新局 陇原高质量发展答卷】兰州交通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努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