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两个“90后女拖拉机手”跨越时空的对话

 2024/03/07/ 08:32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武永明

两个“90后女拖拉机手”跨越时空的对话

“1元纸币上的女拖拉机手”金茂芳。

“新农人”沈燕芬。

  为祖国边疆建设,91岁的金茂芳奉献了一生;返乡创业,沈燕芬变身“新农人”。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两代“90后”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动了无数人。

  3月4日,“1元纸币上的女拖拉机手今年91了”登上热搜榜。她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也是中国人民银行1962年发行的第三版人民币1元纸币上的原型之一、全国“最美奋斗者”金茂芳。

  年过九旬的金茂芳虽已满头银发,但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口齿清晰,她把这些都归功于“是当年那艰苦的岁月锻炼了我!只有经过奋斗,人才能保持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金茂芳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1952年,19岁的金茂芳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垦战士。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处于百废待兴之际,拖拉机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能成为拖拉机手,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挑选工种时,金茂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拖拉机手,在原石河子总场机耕运输队工作。第一次驾驶莫特斯拖拉机,金茂芳高兴极了,东摸摸西看看,感觉无比光荣。她暗下决心,组织上把这么贵重的机器交给自己,一定要干出名堂。

  手握方向盘,在亘古戈壁上开出第一犁,金茂芳开启她崭新的人生,也创造了新疆女拖拉机手一个又一个奇迹:一天播种120亩地和7年完成20年任务的纪录、担任“莫特斯”机车组组长的7年间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1959年7月,金茂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与苏长福、侯正元、刘文榜等23位先进模范,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4面红旗”,直到1987年光荣退休。

  “我从不后悔来到新疆,我们开荒种地,就是为了建设祖国,为了给人们创造今天的幸福生活。”金茂芳说。

  退休后住在石河子市的金茂芳也闲不住,经常参加社区和学校的报告会,给居民和师生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讲建设者的故事。

  兵团“二级英雄模范”、兵团“十大戈壁母亲”、全国“最美奋斗者”……金茂芳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新一代“新农人”勇敢返乡,投身乡村振兴。90后返乡创业“新农人”、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是其中之一。

  放弃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回到家乡投身现代农业事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带动更多返乡“新农人”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沈燕芬的奋斗成就,是新时代“农人”的缩影。

  沈燕芬把金茂芳和其他新疆女拖拉机手们作为自己的榜样,并称“我觉得前辈特别厉害,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女性能够从事这样一个(拖拉机手)工作,也干得特别棒,是我们后辈需要学习的榜样!”

  得知此事的金茂芳在回应沈艳芬的一段视频中说:“听到90后的沈艳芬也开拖拉机,我很高兴!希望你要培养一些知识经验,在农业上搞全面的机械化”。视频中,老人十分激动,挥手直呼:“沈燕芬加油!”“‘新农人’加油!”并鼓励像沈燕芬一样的“新农人”们为农业机械化做出更多贡献。

  “我是全国人大代表沈燕芬,是一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来自丝苗米之乡广州增城。”2月19日,沈燕芬在某平台的第一场直播前自我介绍时,只用到了自己众多标签中的一个——“新农人”。

  作为家中老大,沈燕芬从小看着父亲驾驶农用机忙农活,考虑到父亲腰椎不好,2020年2月,沈燕芬放弃在深圳的白领工作,返乡创业,要么开农机在地里忙活,要么在外面跑业务,推动合作社发展转型……

  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今年全国两会上,沈燕芬建议加强“新农人”职业保障,她还建议利用好网络直播为“新农人”创业就业带动效应。

  “电子商务给我们带来新机遇、新希望。通过网络直播,我们不仅可以推广农产品,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农村,参与到乡村产业振兴中。”沈燕芬说。

  72年前,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在新疆用青春和汗水拓荒,在戈壁荒滩造绿洲建新城。如今,广州增城石滩镇石湖村,女拖拉机手沈燕芬用知识和技术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从金茂芳等老一辈“农人”身上汲取力量,十万、百万、千万个沈燕芬的故事,正在祖国广袤无垠的乡村大地上演。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