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探访张家川马家塬车舆博物馆,体验2300年前西戎战车余韵

 2024/04/28/ 08:59 来源:新甘肃 记者安东 白永萍 王睿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安东 白永萍 王睿君

  了解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

  近年来,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博场所不断升温成旅游热潮,天水麻辣烫的火爆出圈为周边县区带来了旺盛的人气,连日来张家川县马家塬车舆博物馆的游客也多了起来。

  这个博物馆有什么看点?“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进行了走访。

张家川县马家塬车舆博物馆。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东 摄

  2006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3年,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分别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和“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2021年,作为甘肃文化遗址代表,它与敦煌莫高窟、秦安大地湾遗址和临洮马家窑遗址共同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马家塬遗址是战国晚期西戎贵族家族墓葬,陪葬了大量马车,墓葬共出土马车69辆,其中复原了22辆。每一辆车装饰都不相同,其装饰风格是区分车辆等级最重要的标志,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战国时期西戎文化以及秦戎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跟随副馆长李军的讲解,记者走进张家川马家塬车舆博物馆,一辆辆奢华夺目的马车和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饰品让人们一窥两千多年前西戎贵族的奢侈生活。

  2023年8月,马家塬车舆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展览以“车辚马萧,西戎绝唱”为主题,以马家塬出土马车复原为主线,配套展出出土珍贵文物500余件(组),参观者不仅能观赏到大小各异、装饰不同的复原马车与车舆配件以及华丽的车马装饰、古人服饰等,还可以了解战国时期西戎贵族独特的墓葬形制和精湛的造车工艺等。这些珍贵文物和复原模型,为市民和游客了解张家川车舆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马家塬车舆博物馆的讲解员正在为学生讲解。(马家塬车舆博物馆供图)

  “去年寒假期间,我们联合县教育局组织县辖内的所有中小学生先后来此研学,在感受马家塬遗址独特的西戎文化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们加深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李军介绍,将充分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借助天水麻辣烫的热度,把马家塬车舆博物馆打造成研学旅游基地。

  “据先秦百工技艺之书《考工记》记载,造车舆的人叫舆人,所以他说的话就是‘舆论’......”展厅内,讲解员马苗苗正在为观众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

马家塬车舆博物馆内展示的复原战国车舆。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东 摄

  在马苗苗的引领下,观众来到位于博物馆二层的“载驰载驱 旌旗猎猎”展区。“这辆车车体表面以金、银、铜、锡、料珠、肉红石髓珠等材质进行装饰,因其装饰之豪华和复杂,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豪车’。”马苗苗介绍说,这辆车复原自本世纪初出土于甘肃省马家塬遗址内的一辆戎人礼仪车,被发现时腐朽非常严重,专家们穷尽所有手段才使它焕然呈现于世人面前。

游客们在博物馆内参观复原战国车舆。(马家塬车舆博物馆供图)

  在“秦戎交汇”展区陈列的青铜茧形壶,因器形似蚕茧而得名,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壶底部铸大篆阳铭文,经专家释读,为一“鞅”字,这也是马家塬遗址目前出土的唯一带有铭文的器物。它的用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容器盛酒或装水,另一方面它又兼具军事探听器的功能。将其埋于地下,耳朵贴于壶口处,用于探听敌军动向。目前,我国各地出土的茧形壶均为陶器,而马家塬遗址出土的这个青铜茧形壶全国仅此一件,为研究秦戎文化、古代冶金铸造技术及古文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家塬车舆博物馆内展示的“镇馆之宝”青铜茧形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东 摄

  “近期,我们推出‘探源溯流·文明肇启—秦安大地湾、张家川圪垯川新石器时代精品文物联展',同时联合天水市博物馆等6家博物馆举办‘幼’见文物——文物里的‘稚趣·孝慈’专题展览,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张家川参观。”李军介绍说。

  “能把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讲给各地游客,我感到无上自豪。”马苗苗讲解完,总会建议游客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去非子牧场、平安草原骑骑马,走进关山草原纳纳凉,尝尝非遗美食“十三花”以及张家川的牛羊肉和大锅盔、馓子、油香……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张家川,了解马家塬遗址文化,3月以来,马家塬车舆博物馆已先后在天水古城、天水会展中心、天水南站等游客集中的地方设立了文创产品展示展销区,通过免费发放宣传页和文创产品等,让更多游客了解张家川地域特色历史文化。

  李军表示,博物馆近期对讲解员讲解能力、服务水平和仪表仪态开展了相关培训。“五一”期间,马家塬车舆博物馆将为游客提供免费停车、茶水饮料、免费寄存等服务,还会为3人(含)以上的外地游客提供免费讲解,让游客切身体验到张家川人民的热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