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为金昌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2023年以来金昌市人才工作综述

 2024/05/06/ 08:45 来源:金昌日报 蒋泽伟

为金昌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2023年以来金昌市人才工作综述

  蒋泽伟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3年,金昌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人才赋能工程,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产才融合发展高地,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加强党管人才

  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市委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压紧压实各方面责任,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修订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办公室工作细则,健全完善人才工作相关会议制度,建立人才工作联络员、调研督查、监测评估、重大事项报告等8项工作制度,制定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清单,建立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印发《党委(党组)书记抓人才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办法(试行)》,加强考核评议,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有效落实。

  市委主要领导专门开展人才工作调研,听取人才工作汇报、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先后2次主持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安排部署年度重点工作,研究重要人才政策,审议出台《2023—2025年人才发展规划》《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管理办法》《“2+4”现代化产业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10余项,人才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强化人才工作资金保障,将市级人才资源开发资金从每年240万元增长到500万元,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投入“双创”资金、青年基金人才项目资金等人才发展各类资金累计达3200万元,全力保障人才工作高质高效开展。

  创新体制机制

  激活人才发展“动力源”

  体制机制是影响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的根本性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之举。金昌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人才工作的有力抓手,不断深化人才管理、评价、激励、使用、流动5项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切实推动赋能扩权减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显现。

  持续推进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构筑人才政策“洼地”。针对人才政策政出多门、融合程度不高、落实还不够好等问题,系统梳理制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经费管理、绩效工资、编制使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与人才发展密切相关的8个方面56条政策清单,充分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减负。进一步调整下放教育、卫健系统引才权限,实行引才工作备案制和承诺制,扎实开展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试点,为教育、卫健系统和“2+4”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领域精准投放编制372名,有效解决用编难题,服务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将原有“拔尖人才”计划、“首席技师”计划、“金昌名师”计划优化整合为“镍都菁英”人才计划,配套制定实施办法及其子项目平台实施细则,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与人才待遇相挂钩的人才评价机制。全面落实“一下放、两单列、三提高”和设置特设岗位职称评聘政策,向教育、住建、工信等行业主管部门和永昌县、金昌经开区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开辟特殊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和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制定农村实用人才、新业态从业人员职称奖补办法,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主动性。

  持续推进人才流动制度改革,始终保持人才资源“一池活水”。不断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常态化开展“市企互派挂职”“市引企用”“墩苗育苗”等行动,选派124名优秀青年人才到企业、乡镇等一线挂职锻炼、交流学习,推动人才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有序流动。深入开展“组团式”帮扶、教育联盟、巡回医疗服务等活动,通过对口支援、学科共建、人才下沉等途径,向下派驻教师76名、医师55名,支持19名医师通过多点执业形式在区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引导优质人才资源下沉一线,提升基层公共事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坚持引育并举

  构筑人才汇聚“强磁场”

  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金昌紧紧围绕全市重点工作对人才的需求,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力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素质不断提升。

  紧盯产业需求侧,优化人才供给侧,动态调整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专业目录,通过组团式引才、市企联合引才等方式,常态化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双高”职业院校等开展引才宣介活动,先后为各类企业引进产业人才3000余人,集中引进教育教学、医疗卫生、材料学、化工、经济学等专业人才335人,柔性引进北京协和医院、重庆农科院等高层次专家顾问200余人次,聘请中科院李灿院士为市政府科技顾问,邀请省内外42名高层次人才组建“2+4”现代化产业集群专家智库,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聚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

  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轮驱动”,依托市政府驻外招商中心建立3个招才引智工作站,指导金昌经开区通过“双招双引”模式引进产业人才创新团队(项目)18个,实现人才、技术、资本、项目“打包引进”,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

  着眼提升各领域人才能力素质,举办乡村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青年人才党性教育培训班等各类培训70余场次,培训各类专业人才2000多人次,选派4人参加“陇原之光”培养计划,推荐入选省领军人才11人,“陇原青年英才”5人,第十批甘肃省优秀专家5人,在全市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集聚了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

  注重发挥本土人才作用,推行强工业“科技专员”机制,建立金融顾问制度,分片区组建4个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分领域成立20个人才专业小组,先后选派1000余名各领域专家人才,助力链上企业和乡村产业一线开展课题研究、项目攻关、成果转化,解决生产经营难题200余项、推广农业技术90余项,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不断凸显。

  突出四链融合

  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

  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产才融合是发挥人才驱动作用的关键要领。金昌始终围绕培育提升“2+4”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1号工程”,不断创新工作理念,突破定势思维,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的人才发展格局。

  深入实施“2+4”现代化产业人才培育工程,启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领航”计划、产业技术骨干人才“引擎”计划、产业工人“强基”计划,加快储备能够产生颠覆性技术变革、引领未来创新发展的人才资源和人才集群,产业人才占人才总量的56.5%,每万人中工程师数量达212人,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大力支持企业人才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重组镍钴共伴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设立新能源电池、奶绵羊2个产业研究院,组建有色金属固危废资源综合利用、氯碱化工产业、高品质蔬菜3个创新联合体,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个,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59家,推动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先后出台《强科技行动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科技创新券”扶持制度,推出全省首个“科创贷”融资产品,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优化提升金昌科技大市场功能作用,引导入驻技术服务机构10家,征集省内科技成果1010项,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超过60%,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66.53%,连续两年居全省第2位。

  大力推行“人才+项目+产业”模式,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人才培育支持力度,实施市列科技计划项目208项、1568万元,省、市级重点人才项目17个、307万元,“揭榜挂帅”项目2项、100万元,培养新材料化工、智能制造等领域专业人才300余人,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工艺100余项,以项目带动人才培育、以人才助推产业升级的效应不断增强。

  围绕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园区,深化“政企院校”战略合作,成立金昌国家级经开区有色金属新材料产教联合体,建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36个,认定双师型教师193名,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班”、校企双师带徒等方式,累计培养新型学徒3100余名,培训产业工人1万余人次,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学科条件和人才基础。

  优化服务保障

  营造近悦远来“生态圈”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金昌始终把强化保障、优化服务作为增强人才工作整体效能的着力重点,切实改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以“人才温度”换取“发展热度”。2021、2022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榜单。

  完善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和关心关爱、走访慰问人才等制度机制,建立市委市政府领导联系包抓重点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制,推行领导干部包抓联企业工作,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积极推荐154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家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引导各类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积极搭建企业、人才、政府三方交流平台,设立经开区人才工作站服务园区企业和人才,提供产学研对接、政策咨询、科技金融等各类优质服务,建立问题收集、转办反馈、定期调度、督办落实、跟踪回访“五项机制”,先后为企业提供专家公寓52套,对接用人需求468人,受理解决各类问题和诉求84项,办结率达98.2%,打通了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

  常态化开展“人才服务日”活动,深化“人才金管家”服务模式,打造“镍都人才服务卡”2.0版,拓展服务事项、提升服务标准,为60名高层次人才申领“陇原人才服务卡”和“镍都人才服务卡”,新装修人才公寓44套,发放购房补贴128万元,协调解决24名专家人才子女入学事宜,“擦亮‘办事不求人’金名片”入选全国“双十百千”工程案例。

  实行“人才+党建”工作模式,经常性开展人才“上讲台”“蹲基层”“搞创新”活动,先后组织“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各类主题活动10余场次,创新设立“金昌企业家日”,评选表彰高质量发展贡献奖先进企业10家、个人34名,刊发《初心》杂志2期,先后在甘肃信息、甘肃日报、甘肃组工等媒体刊发我市人才工作特色亮点信息30余篇,广泛宣传我市人才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典型事迹,营造了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金昌的发展需要人才,发展的金昌成就人才。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让各路高贤聪明才智竞相涌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昌实践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