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简易训练室里,他带着队员“飞驰人生”

 2024/05/07/ 09:14 来源:兰州晚报 通讯员 马绮徽 记者 张鹏伟

简易训练室里,他带着队员“飞驰人生”

十余年来,优秀教师李江珍为我省培养出超百位优秀运动员

李江珍(右一)指导队员训练

  全国第一届青年运动会BMX小轮车竞赛男、女组冠军,2018年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第三站)100公里团体计时赛第一名,2019年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第三站)男子山地越野赛团体第一名……很难想象,这些傲人的战绩全都出自天水市麦积区甘泉中学这所乡村学校。

  2016年10月,麦积区教体局依照“体教结合、市队联办”的办队模式成立了天水市自行车队,联办单位设在麦积区甘泉中学,填补了天水市自行车运动的空白。被队员亲切称为“老李”的教练李江珍,在简易训练室里,带着一批批队员“飞驰人生”。

  “抠门”的老李总在精打细算

  见到李江珍时,他正在室内训练房里训练,双手搭在队员的肩上,口中不停说着蹬踩要领。“身体一定要保持平衡,这样能更好控制车,便于应对突发和加速。”四月的天还不算热,但李江珍一遍遍做示范,大声喊着训练要点,早已和队员一样满头大汗。

  这是一间教室改造的简易训练房,也是甘泉中学自行车队大本营。训练场着实朴素了些——近60平方米的教室里左右两侧摆着训练用具,大小不一的配件和维修工具则整齐摆放在一角,两张有破损的木桌是师徒的置物架。

  “条件是艰苦了点,但照样出成绩。”李江珍说着,边蹲下查看队员训练数据统计,边提示各队员训练进度。站起身,他又拿毛巾仔细将每辆自行车把上队员滴落的汗水擦干净。“汗液对车辆腐蚀很大,有时候娃娃把毛巾挂到脖子吸汗,我就擦擦车子,每个配件都不便宜,得精打细算。”说起车队的开支,李江珍称自己是个“抠门”的人,从队伍刚成立时,他就白天带队训练,晚上检查维修车辆,不光补胎、更换配件,还要用锉打磨修补,熬到半夜是家常便饭。他的原则是:能自己动手维修和保养的,绝不花钱,“经费本就不宽裕,要用到刀刃上”。

  但“抠门”的老李为队员付出可一点儿不含糊。每次外出骑行训练,李江珍就是队员们的“补给站”。汽车后备厢总会装着他提前买好的香蕉和功能饮料,120公里以上的训练,每到60公里折返点时,队员就会得到香蕉补给,这在训练中也成了队员们奋力前进的“小动力”。“也算一个训教技巧吧,在90公里处还有一次补给,娃娃们太累。周末,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水果作营养补给。”哪怕是最平常的一次训练,李江珍说起爱徒时总是嘴角挂着笑,可他从不说,所有的补给和营养品都是他自掏腰包购买。

  “全能”的老李为队员深谋远虑

  作为国家一级运动员,李江珍1999年进入甘肃省山地自行车队,当运动员期间,曾获很多全国荣誉。退役后,他到天水师范学院进修,毕业时赶上甘肃省优秀退役运动员安置的好政策,于2011年来到甘泉中学任教。给四个班上体育课、兼任班主任、组建学校历史上第一支田径队……他干得有声有色。时任校长鼓励李江珍发挥专业优势,以自行车运行为突破口发展学校特色体育办学路。

  队伍成立时一穷二白,第一批14名队员都是甘泉中学零基础的在校生,师徒刚开始用普通自行车在操场练。一年后,14人全都被省队选拔集训。喜人的成绩没有让李江珍骄傲,加上自己也是靠体育改变命运的人,他深知体育可以帮助一些学生另辟成才,于是开始在特长生培养上细化方案,为学生长远谋划。

  李江珍不止为队员谋划未来,更在比赛中“老谋深算”,帮助队员争取好成绩。2018年甘肃省运动会,李江珍第一次作为教练带队参赛,赛前低调的队伍并未引起其他队伍的注意,但他制定的战术却在随后的比赛中令人叫绝。第一组两名队员很快甩开大部队4公里远。第六圈结束时,体力不支的队员被反超。就在大部队以为“清理”掉比赛中“意外”的时候,一直跟随大部队的第二小分队突然发力,瞬息之间夺回领骑优势。最终,队员尤凯峰第一个冲过终点。

  赛后,这支队伍立即引起了其余各队的关注。自此,甘泉中学自行车队也成了全省各队“防范”和重点研究的对象……

  “惜才”的老李把爱徒排在首位

  上午的训练结束后,中午一点半,队员们鱼贯而出,去往七公里之外的翠山国家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进行实训。队员们跟着李江珍一路上坡,哪里有弯道,哪里有飞包,他如数家珍。

  登顶后队员开始下坡路段训练,李江珍先行一步走下赛道,边走边收拾路两旁横生出的枝条,“很多枝条带刺,会影响骑行”。山地自行车是一项观赏性强且极具自我挑战的项目,也因为这样,运动员训练时所有的注意事项李江珍都要自己核查一遍,尽全力保证队员的安全。

  这条4.2公里的赛道在全国赛道中也是颇有观赏性和挑战性的,作为教练的李江珍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有人劝我放弃,有人笑我傻,但我一定要坚持干下去。”看着队员骑行的身影,说着队员的表现,回忆着过往点滴,李江珍流下疼惜的泪水。粗糙的手指轻轻拭去泪水,这位不到40岁就已经熬白了头发的汉子,从不在意自己的付出,满心都是队员。

  祁诗皓是老队员了,他仍记得自己最初在翠山赛道训练的情形:“刚开始骑不上去,教练就推着我,告诉我每天进步一小段。”回想教练对自己的磨炼,他深有感触:“从埋怨到理解,后来我才体会到教练压力很大,训练严苛的他平日里像家人又像朋友,特别温暖。”“李老师不仅管娃娃的训练,还督促他学习,教他做人的道理。”已输送到省队练铁人三项的队员刘永鑫的母亲廖雪艳说。

  认识李江珍的人都知道他“惜才”,这从他每次“赛后第一问”中可见一斑——无论什么比赛,李江珍总会等在终点,“身体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比赛中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合适?突围冲刺时有没有剐蹭受伤?”取代祝贺的总是一连串急切地询问——在李江珍心里,队员永远最重要。

  永不言弃的李江珍把运动员的精神带到工作中,靠着他的坚持,车队成立至今,在体育特长生方面已培养出优秀运动员超百名。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1人、国家级运动健将2人、国家一级运动员43人、国家二级运动员15人,已获全国冠军16个、亚军33个、季军16个,获得省级冠军36个、亚军24个、季军29个,并向我省自行车队输送优秀运动员52人……这组亮眼的数据,都是李江珍带队以来取得的成绩。

  BMX小轮车,山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田径……通过这些项目,李江珍让学生找到“学困”破局路,通过体育特长找到了成才最优路径。受李江珍影响,很多人以运动员身份退役后,都选择到基层学校任教。甘泉中学也被甘肃省体育局确定为“甘肃省单项体育人才后备基地”。

  作为甘肃省优秀教师,陇原“四有”好老师和省园丁奖获得者,谈起荣誉,李江珍一笑而过,从容淡定。谈及将来,李江珍说希望更多热爱体育的人加入自行车运动之列,“为娃娃们的身体健康做点事,帮助他们实现人生梦想,也为我省的自行车运动做点事。”

  通讯员 马绮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