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法治

创新普法形式 提升普法质效——兰州新区“八五”普法工作推进成果喜人

 2024/05/10/ 08:53 来源:兰州新区报 记者 姜波

创新普法形式 提升普法质效

——兰州新区“八五”普法工作推进成果喜人

  记者 姜波

  近日,新区召开“八五”普法工作推进会,对新区“八五”普法下一步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其间,新区各部门各单位代表就“如何有效创新普法工作、提升普法质效”作了交流发言。

  张贴宣传海报,悬挂横幅标语,开设专家讲座……这是过去人们在普法活动现场经常见到的场景。“八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以来,新区各部门各单位积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探索新的普法形式,不仅增加了普法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普法与社会热点难点“同频”

  新区公安局通过“新小警”系列短视频,紧盯反诈、交通安全等与民生、交通密切相关领域,最大程度让更多群众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走进辖区企业、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交通安全宣讲和户籍政策解答等普法工作;交警部门探索建立“两警一长一员”宣传模式,全方位、分层次对辖区驾驶员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交通管理人人有责”的氛围。“八五”普法以来,共推送图文法律资讯和普法微视频1200余条,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2023年,电诈案件发案同比下降8.2%,交通领域严重违法行为呈逐年下降趋势。

  “苟周于事,不必循俗。”交流发言中,有不少普法工作上的创新做法,为新区改进相关工作给予启发。

  除了技术手段的创新,新区普法工作还十分注重内容创新。西岔园区管委会积极发挥好普法讲师团及法律顾问的作用,先后培育“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120余名,打造群众身边的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同时,结合辖区内院校较多的实际,建立园区管委会、律师事务所、院校三方联系机制,方便院校大学生享受精准法律服务。园区还安排律师深入驻区院校开展法律讲座,变“填鸭培训”为“个性课堂”,围绕学院个性化需求,提高大学生法治思维与法律意识。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大学生普法教育专题讲座21场次,法治宣传教育受益师生达7万余人次。

  创新机制促普法质效提升

  创新普法还要拓宽思路,新区从普法主体入手,大力推动机制创新。新区经济发展局(统计局)结合国家《行政处罚法》的实施,聚焦发展改革领域法律法规等,多频次组织开展培训,指导新区各相关部门、企业学懂弄通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入库资料要件整理、普查报表填报等问题。

  根据城建交通工作实际,新区城乡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着重学习宣传建设交通管理行业法律法规,全面整治道路运输领域行业乱象,合理引导巡游出租车、网约车规范有序发展,促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服务,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新区应急管理局持续推动司法机关与应急管理部门在安全生产领域工作中的协作配合,联合新区检察院制定了《关于建立安全生产领域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工作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让普法工作从“软任务”变“硬指标”,让普法效果的评价标准从凭“感觉”到变“科学”,提升了普法质效。

  多载体宣传让普法更“入心”

  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普法工作,不仅是司法行政等部门的事。在新区,各部门在普法工作上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工作领域特点,推出不少卓有成效的创新举措。

  新区消防科普教育基地位于西岔消防站内,是一座涵盖消防器材展示区、消防VR体验区、隐患排查体验区、知识科普区等为一体的消防科普体验馆。消防主题公园位于产业孵化大厦西侧,将火灾防范与扑救、消防器材使用方法和火场应急逃生要诀等知识融入公园景色中,让群众在休闲的同时了解消防、关注消防、参与消防。两处科普教育场地自建成以来已接待5万余名参观群众,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打卡点”。

  新区市政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形式载体,充分利用市政资源打造基层精准普法阵地,将法治主题与生态园林建设相融合,在栖霞湖公园注入大量法治元素,设置宪法、民法典、法治故事、名家名言等40余个展示区,安装布设法治宣传栏、宣传牌及法治标语13处,建成集休闲、娱乐、普法于一体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1座,让广大市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厚植尊法崇法意识。

  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聚焦新区改革发展大局,突出工作重点,压实普法责任,建机制、组团队,着力扩容增面、提质增效,新区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投身到依法治区实践,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正在为实施新区“十四五”规划,推动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