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打卡胡氏古民居(南宅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
在天水市秦州区的闹市区,有两座隔街对望的明代官邸式建筑群,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建筑形制,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赏。
古民居是不可移动的文物,承载着乡土中国千百年的历史记忆。胡氏民居位于秦州区民主西路南北两侧,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古建筑群组成,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南宅子是明代正四品官员、中宪大夫、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北宅子是胡来缙之子胡忻的住宅。因父子廉政为官,街口原立有“父子乡贤”牌坊,为当地百姓传颂。
在南宅子大门左侧有两株千年古槐,树干端直、树型古朴典雅,冠大荫浓。在古槐的掩映下,一座垂花黑漆悬山顶式的南宅子大门赫然挺立,门额上的“副宪第”三字苍劲有力。走进南宅子,穿过垂花门,进入桂馥院,丁香花香浓艳,满枝金黄,艳丽可爱。
据介绍,宅府内名贵花木广泛栽植,每到春天,各宅院美丽沁香,灵动生气。院侧有门,可直通后院。如今后院的东厢房还原了明清时期秦州官宦人家婚庆情景,西厢房还原了明清时期官宦人家晚辈起居生活场景,后正厅则还原了明清时期民居主卧室的情景。
胡氏古民居(南宅子)内的后花园。
南宅子各院由甬道相联,高低错落,排列有序。垂花大门内,南北通道将宅院分为东西两区。西区由前院、后院、书房院、棋院和花园组成,是南宅子的主体部分。主要建筑物均为明代建筑,梁柱硕大,用料考究。其直棂隔扇门窗、栏板梁头、斗板雀替等雕刻技法精湛。东区由六个小四合院组成,现陈列历史名人书画、皮影、剪纸、根雕、刺绣、车杖等各类民俗展览。南宅子院落的规模建筑、展厅展品为天水民居民俗精粹的代表,整体建筑由12个院落、78座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兼容南北民居特点,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雄伟粗犷而不乏灵秀。
北宅子坐北朝南,与南宅子隔街相望,建筑规模宏大,原貌为三进七院,由于地震、大火及自然的破坏,现存建筑为一进三院,由大门、倒座、过厅、主厅楼、东西厢房、后厅及耳房等部分组成。
“古民居中有绣楼、木楼和地下藏宝洞等建筑物很罕见。”辽宁游客宋先生参观完民居后说,胡氏民居建筑群是天水民居民俗文化的缩影,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游客参观天水民俗博物馆。
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胡氏民居以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为基础,融入南方地区纤巧、细腻、园林植被丰富的民居建筑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民居院落建筑风格。400余年的古民居由胡氏家族延续居住,在全国罕见。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氏古民居(南宅子)的前正厅。
2004年,天水市启动了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开始筹备天水民俗博物馆。历经2年多,天水民俗博物馆筹建完成并对外开放。2018年,天水市将胡氏古民居建筑(北宅子)移交至天水市博物馆统一管理,与南宅子共同构成天水民俗博物馆。如今,胡氏古民居建筑(天水民俗博物馆)共占地面积6374平方米,建筑面积4140平方米,由15个四合院、9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民俗博物馆内古民居建筑与民俗文化相映衬,成为集中展示天水民居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天水民居民俗文化的博览园。
历经400多年沧桑,胡氏古民居依旧闪烁着历史的光芒。坐落于闹市中的百年古民居,端庄秀雅,漫步其中,仿若与岁月共舞。
私塾。本组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5月13日【文化中国行】敦煌一阵大风吹出千年文物
- 2024年05月13日【文化中国行】文化魅力!汉代丝路路线图原来长这样
- 2024年05月03日【文化中国行】博览龙城历史 乐享文化盛宴——“五一”假期天水市博物馆等地热度空前
- 2024年05月08日【文化中国行】畅游鲁土司衙门 感受多元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