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慧”种万亩地 85后新农人能耐大
记者 李佳丽
“五一”前夕,刚刚从新疆销售籽收玉米种子回来的郭庚录没来得及回家就去田里了,今年的播种已经接近尾声,他赶着回来做收尾工作。郭庚录是从陇南移民到新区的,大学本科学的就是农业专业。如今,这个85后新农人在新区种植了12000多亩籽收玉米,走出一条科技兴农的奋斗之路。
时值立夏时节,新区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各项农事活动,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北斗导航、精量播种、干播湿出、节水滴灌……田间地头,新科技、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慧”。
“今年,我们种植了12000多亩籽收玉米,日均播种500亩地,每亩地增加效益达700元。”郭庚录说,在长期玉米良种扩育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国内优质玉米品种,在高标准农田种植籽粒直收高产玉米,预计亩产达1吨,较过去亩产提高300公斤左右。
从播种开始,数字赋能就让种田更容易。播种以前,大数据已经弄清了所在地块的土质,更细致地检测出了地块的微量元素,然后匹配与之相适应的玉米种子。据郭庚录介绍,依托企业“智慧种植决策”系统,通过大数据+自研模型管理,实现了精准施肥等,成本降低10%,产量提升20%。
“我们一亩地播种7800株苗,最终保障每亩7300株以上,这些在播种时都有测算,出苗后还可以查看苗情,确保合理的植株能更好地吸收阳光水分。”通过看卫星遥感图,监测人员能直观监测玉米长势,长势不好的区域再重点对症下药找原因。
事实上,在整个田间管理期间,数字化、科技化设置使得繁琐农活被机械取代。大田作物节约人力成本除了科学耕种,还有水肥一体化,同时通过卫星遥感系统可以全天检测玉米长势。遥感系统还能显示哪片玉米长势好,给新农人带来直观提示。
科沃9166、科沃9366……郭庚录的办公桌上永远摆放着一堆金黄色的玉米棒,细数玉米上的品种编号,郭庚录满眼欢喜。
“这一个个种子可是我最珍爱的宝贝啊。”颗粒饱满的玉米种子映衬着郭庚录的喜悦。
2008年,郭庚录入职到一家农业公司,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和籽收玉米结下了不解之缘。2020年,郭庚录回到新区,带着对籽收玉米特有的情怀,他在新区试种1000亩籽收玉米。2021年,他从26个试种品种中筛选出8个适合新区高标准农业种植的高产玉米品种,种植了2200亩。当年亩产850公斤,这让他倍感鼓舞,对新区种植籽收玉米更加充满了信心。
“通过无人机、卫星遥感,对我们来说轻松很多,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2022年种植2700亩,亩产900公斤;2023年种植9200亩,亩产920公斤。”以前传统的玉米地管理方式比较辛苦,现在数字化管理非常轻松,亩产年年增加,让郭庚录萌生了更多的想法,在学习、钻研种植农业技术,有一定能力之后,把自己的技术总结出来,打包成一整套系统去做技术推广。
“通过系统前端输入作物品种、种植密度、灌溉方式等信息,系统结合机器得到的气象预测及遥感、无人机等采集的数据,再经过后台模拟运算,即可生成一套全生育期的种植方案,从种植前备播,到种植中各种农事操作管理,再到产量预估,都会给出具体建议。还可以相应安排备耕、播种时间,优化播种密度。”郭庚录侃侃而谈,通过精准作业,不仅解放了农户的双手,更让农户增收插上智慧的翅膀。
郭庚录说,从学农技到销售农作物,再到自己种地,觉得自己是个会种地的人。“数字化农田不仅节约人力,还有利于新品种推广,这为未来农业探索了新方向。今年,我们将在新区继续探索数字化农田发展,带动本地农户一起做大,增加老百姓收入的同时,催生农业发展内生动力。”郭庚录信心满满地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5月10日兰州新区:考核“瘦身” 基层减负
- 2024年05月10日兰州新区秦川园区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专项检查
- 2024年05月10日兰州新区第21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
- 2024年05月10日增亮绿化底色 增进民生福祉——绿意浓环境美的精致西岔正在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