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5/14/ 08:4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郭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郭翔

  甘肃是多民族地区,也是民族工作重点省份,做好民族工作不仅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促进全国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也具有重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深入系统谋划,积极探索创新,狠抓任务落实,以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促进和保障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

  服务中心大局,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要在各项事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增强各族群众对党的认同。要学深悟透党的民族理论好政策,理清楚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历史渊源,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服务中心大局、汇聚人心力量。

  紧扣民生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之策,是加快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甘肃作为西部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最突出的问题。必须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改善民生福祉,紧扣民生抓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全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养老托育政策供给,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各项工作,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族人民,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深化互嵌发展,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要充分考虑甘肃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举措,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引导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嵌入式”为核心内容,推进民族团结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分片区抓好河西走廊示范区、沿洮沿黄创新区、陇东陇南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区,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使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和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自豪感。

  共筑精神家园,增进文化认同。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持续夯实思想根基。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要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宣传教育延伸覆盖各阶层各领域,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增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厚植文化根基。

  立足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各民族共同建设。甘肃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用好绿色高质量发展给生态环保提供的广阔空间,引导各民族携手推进美丽甘肃建设,厚植甘肃发展的绿色底色和成色。要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切实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监管,持之以恒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绿色支撑。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